上海“智慧村庄”深入推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近日,在沪郊乡村,记者了解到,安装在厨房的可燃气体探测器和安装在客厅的无线烟感装置一旦发现烟雾及可燃气体泄漏,便会通过物联网技术直接通知村里的值班员,值班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应对;佩戴智能手表的老人一旦身体不适或者外出迷路,只需按下手环上的报警键,即便子女不在身边,村里的指挥中心也会在第一时间知晓……
这套“智慧村庄”系统,是“数字乡村”的重要载体,它主要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基础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要素进行网格化、智能化集成,从而建立起集农耕养殖、社会治理、智能家居、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业态环境。
据介绍,上海市多年前就启动了“智慧村庄”试点工作,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智慧村庄”建设。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秦阳村党总支书记曹士芳说:“在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过程中,‘智慧村庄’建设已成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通过‘智慧村庄’系统,村域治理评议会成员只需扫一扫村民的二维码就能录入各户人居环境整治的积分。村民们也可以在微信端查询本户积分,进入线上商城并用积分兑换实物,工作人员当天就能送货上门。”
不过,有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首先,目前大部分的市、区(县)没有成熟的基层数据获取途径,尚未建成统一的基层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任务分工及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其次,部分村引入千篇一律的平台后并未进行实际应用,也不能结合本身特色积极创新,只留下“智慧村庄”的空壳。此外,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种植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接受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能力有限。
显然,“数字乡村”建设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表示,接下来依然要大力发展新基建,优化“智慧村庄”建设的信息基础,加快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努力打造共建共享性乡村基础设施,尤其要推动基本信息共享,致力于向高效化、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安全化等方向发展。
其次,还应结合各村的村务实际、治理难题和村民偏好,有规划地推进“智慧村庄”在某些领域先行先试,因地制宜丰富应用。比如,农业基础好的村,重点推进智慧农业;乡风文明的村,优先试水“智慧村庄+社会治理”;具有旅游资源的村,可以考虑智慧文旅。
另外,培育新农民,增强农村居民对“智慧村庄”的接受程度也是当务之急。硬件设施的创新与改进尚可通过购买第三方公共服务来实现,但农民的使用体验却是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必须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网络意识和数字化观念,面向农村不同的受众,加强多元化、创新性的信息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