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活力“四”射 注册制试验田结硕果
明天,科创板开市即将迎来四周年。四年来,科创板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持续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北交所、主板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全面注册制平稳落地。
四年来,在注册制护航下,科创板的资本活水尽情浇灌、厚培科创沃土。目前,“注册制开路先锋”的科创板,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初步形成了支持科技创新的市场生态。截至7月2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46家,A股总市值6.47万亿元。
全面注册制时代,科创板如何继续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功能?多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建议,科创板应在并购重组、再融资、询价交易等方面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不断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结构优化、生态改善。
拾级而上
注册制探索的“开路先锋”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鸣锣上市。自此,科创板这块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正式开启对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路径的探索。
推动注册制从0到1落地,科创板是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四年来,科创板将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系列的创新制度在此落地生根。
统筹推进市场化询价、发行制度改革,率先打破核准制下23倍发行市盈率红线;不断优化交易机制,吸引专业机构和长线资金流入;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推动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截至目前,科创板公司发行市盈率中位数46.6倍,呈现出“一企一价”、优质优价、龙头溢价的特征。
“科创板开市以来,注册制探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扎实,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开创性的制度探索,并逐步引入询价转让、做市借券机制,推进关键制度创新。”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澜起科技,登陆科创板四年来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科创板制度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改革红利”。澜起科技董秘傅晓以股权激励制度创新为例介绍,相较于传统的激励工具,科创板新增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这项制度大幅提升了股权激励制度的灵活性,“公司已陆续发布了3期股权激励计划,均采用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综合股权激励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创板首创的首发前股份询价转让制度也让澜起科技受益匪浅。傅晓表示,“公司股东前后共实施了5次询价转让,累计成交额约87亿元,在促进早期投资人和长期投资者有序‘接力’、优化投资者结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由于科创板打通了“募、投、管、退”全环节,一大批私募基金、创投基金加码投资科创企业。数据显示,96%的科创板企业在上市前获得创投资本支持,合计投资金额6000亿元。
从鼓励引入发行人高管与核心员工认购安排,到支持采取超额配售选择权(简称:绿鞋),再到引入做市商机制,科创板一系列制度供给源源不断赋能科创企业。
华润微董事、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吴国屹表示,公司是科创板首家引入“绿鞋机制”的企业,通过引入这一机制,有效保护了投资者利益,为二级市场提供了稳定性。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提高了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相对于核准制,注册制简化了企业上市流程,缩短了审核时间,降低了准入门槛,为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
科创板探索的一批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包括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审核注册机制在内,今年被成功复制推广至主板改革。
“正是科创板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才使得全面注册制改革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副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向记者表示。
尽情浇灌
科技产业集聚的强磁场
从推动资金、人才等资源向科创领域集聚发挥的作用看,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无疑是近年来支持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有效的政策举措,较好地发挥了撬动国家及社会资本、吸引优秀创业创新人才、促进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作用。
截至7月20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934家,上市546家,首发融资额8582亿元,A股总市值6.47万亿元,一批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在李峰看来,这归功于科创板更加灵活和包容的上市条件。“相对传统市场,科创板更注重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多元化的上市标准更契合科创企业的成长特点和规律。”
科创板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日益凸显。其中,集成电路领域上市公司101家,占同类A股公司的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设计、中游代工、下游封装测试以及设备、材料等全产业链,聚集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硅片龙头沪硅产业、国产CPU龙头龙芯中科等多家骨干企业。
沪硅产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司,公司自上市以来通过科创板这一融资平台持续推进重点产线建设及前瞻性技术和产品升级研发,进而提高市场份额和销售额。“截至2022年底,沪硅产业子公司上海新昇300mm半导体硅片30万片/月的产线全面达产,历史累计出货超过700万片,是目前国内大规模量产300mm半导体硅片正片产品的企业。”
得益于科创板这块沃土,澜起科技上市后科创成果不断涌现,企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科创板上市融资为公司布局研发一系列国际领先的产品和技术提供了战略定力和底气。”傅晓说,“上市前,澜起只是内存接口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经过上市融资和创新研发,目前我们在售和在研的产品多达十几款,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已逐步成长为一家国际领先的数据处理和互连芯片平台型设计企业。”
科创板集聚的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更是多达111家,成为美国、中国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科创板‘硬科技’的定位,是联影医疗进入资本市场的不二选择。”联影医疗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登陆科创板为公司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本保障和科创品牌形象背书。”据透露,联影医疗募投项目之一的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基金,主要用于公司二期研发和生产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1.26亿元,2025年竣工投产后预计每年产销售收入不低于60亿元。
在科创板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中,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共20家,市值超过100亿的企业数量占比达50%。
多元化的上市条件,让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得以满足。5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6家红筹企业上市,这些原本只能寻求赴境外上市的科创企业,受益于科创板的包容性,叩开了境内资本市场的大门。
作为第一家以红筹方式在境内上市的企业,华润微在科创板市场收获了多个“第一”: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业;A股市场上第一家以港元而非人民币作为股票面值的企业等。“公司选择在科创板上市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多元包容上市条件允许企业根据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评估价值,使得企业可以更加专注科技创新和长期价值的实现。”吴国屹表示。
“最近我到不少科创板公司调研,谈到科创板对科创企业创新的支持,他们感受特别深。”在今年6月召开的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上交所理事长邱勇表示,“近3年来,科创板企业营业收入规模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9%和56%,2022年平均研发投入达到16%。”
金山办公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宋涛说,在科创板上市提高了公司的投融资水平,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收入比约34%,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3.08%。
科技人员和创新项目在资本市场的价值实现,进一步激发了产学研结合。截至2022年年末,科创板公司研发人员合计逾19万人,平均每家科创板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87人,同比增长18%;超六成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超三成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项目;近五成参与国家重要科研专项。
展望未来
试验田功能如何深化?
全面注册制已落地实施,科创板开市也即将步入第五个年头,未来,科创板将如何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功能,又将如何不断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结构优化、生态改善?
李峰向记者表示,在全面注册制时代,科创板在上市审核标准、持续监管、常态化退市机制等方面仍有许多细节可以进一步完善,同时,可考虑引入更灵活、更符合国际惯例的交易机制,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科创板市场、考虑引入更多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提高交易活跃度等。
而在李湛看来,科创板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创板的流动性,“科创板准入门槛的降低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汤哲辉同样表示,如果科创板交易门槛适度放开,预计会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进入市场,从而为科创板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以增加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交易量和流动性,助力科创板市场发展和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交易门槛放宽同样需谨慎考虑,以平衡吸引新投资者和保障市场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李湛建议,可以分步骤分批进行,持续提升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公司筛选等专业投资知识,待时机成熟时根据市场状况有条件放开。
业内还期待科创板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科创板已开放了一些吸引国际资本的通道,如可通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港通直接投资科创板,也可通过投资在海外发行的科创50ETF等产品配置科创板股票。
科创板一方面应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吸引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培育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公司;另一方面,继续提升市场规范化程度、完善交易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誉度,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交所将进一步坚守“科创企业上市首选地”的定位,支持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优先到科创板上市;继续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在保荐机构跟投、询价转让减持、做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