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成都全社会用电量两位数增长 释放出什么信号?

梁宏亮每日经济新闻

  全社会用电量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2018年,成都市全社会用电量637.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4%。增速“跑赢”全国3.34个百分点。

  分产业来看,2018年,成都第一产业用电量为2.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2%;第二产业296.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16%;第三产业192.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5%;城乡居民用电量合计14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9%。

  据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赵芳分析,大工业、居民、一般工商业售电量的高速增长,是售电市场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电力处处长苏洪波看来,产业引导电力的消费,而电力同样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大工业”升级电子信息产业扩能增产

  2018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1%,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活力的释放,在工业用电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工业市场在宏观经济总体平稳,大宗商品整体高位运行的有力拉动下,增速最大。”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赵芳分析,重要增长点包括企业环保整改复产、电子制造企业产能释放以及新上电铁牵引、轨道交通项目运力增加等领域。

  去年,成都在37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81.1%。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领域,更是发展迅速。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增速达到了15.3%。赵芳介绍,大型电子信息产业的扩能增产,为工业用电量的快速提升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精密加工工业企业,我们手机、电脑等产品的生产工艺如今有了很大的改变。生产设备、产量的不断增加,造成了我们用电量的增加。”捷普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电力事务负责人王敬宇向记者透露,在过去的2018年,公司产能与前年相比提升了30%~40%。

  除了电子制造企业产能释放等因素的推动以外,“电能替代”同样是用电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随着“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深入推进,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更多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消费中。“与燃气相比,电能更加安全、环保、稳定。”赵芳介绍道,目前,主城区的很多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已经用电锅炉来代替原有的燃气锅炉。

  以部分电视机面板生产企业为例。“原来使用的燃气锅炉可能会由于气压不稳定等原因影响产品质量。现在,以TCL生产车间为代表的多家面板生产企业已经改用电锅炉,清洁能源的使用不仅降低了能耗,更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赵芳说。

  2018年全年,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改造燃煤锅炉203台,新推广电火锅1765家(累计达8300家),全力服务全市6.9万辆新能源汽车。全年实现替代电量1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

  “获得感”提升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电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城市用电服务保障。在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电力处处长苏洪波看来,产业引导电力的消费,而电力同样也促进产业的发展。“一座城市的电力服务水平,同样也体现出这座城市营商环境水平。”

  据了解,2018年,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投入了1.23亿元,将供电公司出资界面延伸至“客户红线”,把电网修到省级工业园区和重要客户的“家门口”,便于快速接入。

  1月24日上午,总投资约50亿元的格力成都产业园项目在成都市新津县正式开工,规划布局洗衣机等智能家电生产基地,预计年产300万台洗衣机,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0亿元。开年“大项目”顺利开工的背后,离不开成都便利的电网接入配套。

  “这么大的项目,所需的电网接入配套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我们目前的电网建设,已经把线路修到了项目的‘红线’外,企业只需把电接进去就可以了,十分方便。”赵芳介绍。

  不仅是“大项目”在成都能够享受到在“红线外”实现电网接入的便利,中小微企业同样实现了“家门口接电”。如今,成都中小微企业所使用的低压线路,家门口外的电表及电表前端的所有供电项目都是由供电公司来承担成本。商户只需花钱从电表后面出线到自己的商铺中即可。

  2018年,全年投入6903万元完成配套电网建设,全力推广小微企业“零”成本接电,1.2万小微企业得到了用电实惠。

  在办电的效率上,精简业务办理环节。高压业务环节由7个压缩至4个、低压业务环节由4个压缩至3个,10千伏业务平均接电时间同比压降73天,至37天,低压客户平均接电时间压降至2.29天。

  据赵芳介绍,在“零上门、零审批、零成本”等举措推动下,中小微企业实现了更加省钱、省时、省力地用电。“中小企业的用电积极性得到了提升,这一点上,也从我们快速增长的用电量上得到了体现。”

  “未来我们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提升办电效率,来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用电的获得感。”赵芳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