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交通行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空间广阔

上海证券报

  ◎记者李苑○编辑林坚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12日在交通能源转型产业研讨会上表示,交通行业与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意义重大,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又有利于推动交通能源低碳转型,共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48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3.71亿千瓦、风电装机2.87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59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148.5万千瓦,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

  王大鹏建议,未来要加快“新能源+交通”等融合发展项目推广应用。“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将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就地利用与外送消纳并举的发展方式。而当前土地因素已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特别是在中东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路沿线边坡、服务区、加油站等区域具有大量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具备开展“光伏+”等新能源分布式开发和就近利用的有利条件。

  “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融合发展。”在王大鹏看来,电动汽车自带电化学储能设备,是破解当前制约新能源发展消纳问题的重要措施。未来随着电动汽车应用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电动车车载电池的可用功率将十分可观。

  电化学储能指的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各类二次电池储能。相比抽水蓄能等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受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可灵活运用于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电侧。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未来电化学储能还有相当规模的增长空间。

  王大鹏提到,要探索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氢能作为零碳、清洁、灵活的能源载体,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式。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制氢不仅是清洁制氢重要的技术路线,更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时空转换”,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大规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4月底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显示,当前我国氢气产能约每年4100万吨,产量约3342万吨,是世界第一产氢国。预计203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有望实现平价,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

  “‘十四五’期间,要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好、发电成本低、氢能储输用等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王大鹏表示,要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现代石油化工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也可重点开展能源化工基地的绿氢替代。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