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获政策“真金白银”支持

曾德金经济参考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四部门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还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苏庆民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完善与能力的建设同步推进,这是以往文件中少有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实施方案坚持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还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背景下,中医药界正聚力共谋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大发展,未来基层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将不断提升,而未来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方案》提出了“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到2025年,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方面,《方案》作了专项规定,明确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名医堂建设,积极谋划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推动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苏庆民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中医药事业来讲尤为迫切。相对于西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无论是在服务机构的数量、体系结构、机构类别上、还是功能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不仅制约了事业发展、也影响着优势特色的发挥。

  百杏堂连锁名医馆创始人兼总经理李林燊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的提出,“对于我们做中医药产业的人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们期盼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春天终于要到来了!我们已经看到了‘中西医并重’的曙光,并相信中医药在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一定会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真金白银”

  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记者了解到,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的各项具体建设目标方面,《方案》要求: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35个左右、覆盖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遴选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

  《方案》规定,“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渠道筹措安排。

  具体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的建设所需资金方面,《方案》规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1.5亿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单个项目不超过1亿元。名医堂工程另行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标准。

  中医药优质资源

  更有效触达基层

  李林燊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中国人的医疗费大多是后期维持生命的治疗。未来对医疗服务的消费需求应是端口前移,人们更加重视防治疾病,也就是中医“治未病”,应把构建国民健康体系和医疗预防体系放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首位,并成为医疗费支出的主体。

  “中医药事业将在‘治未病’方面发挥绝对优势,对大幅度提高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生命质量、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以及提高中医药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事业的快速推进,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的基层群众,将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真正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中医药服务的普及会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李林燊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提供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中医药服务方面,未来医疗体制改革还需要补足人才以及资金方面的短板,从而推动中医药优质资源更有效地触达基层。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高培阳认为,应加强医学教育力度,培养“中医学要为基层服务”意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大力投入中医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各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建设制定并出台激励政策,各中医学校加强就业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其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高尚医德,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高培阳建议,三级中医院对口帮扶应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立足市、区、县甚至社区,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实施网格化帮扶。与此同时,还需要强调主体责任,完善网格化帮扶配套政策。一方面,在人员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建立新机制、新措施,推进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将医院帮扶质量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鼓励支持三级中医院出台系列帮扶配套政策,引导医生主动下基层;另一方面,各基层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当地中医院的投入,比如既要制定完善引进中医药高级人才、帮扶专家等的系列政策,也要加强基层中医药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

  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中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方面,《方案》要求重点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优势病种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装备和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打造“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具体到建设任务方面,《方案》提出,加强中医药研究型门诊和病房、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资源库、循证研究中心、古籍挖掘应用信息库、中药特色制剂研发与中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协作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等业务用房建设。

  对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国锦琳建议,未来有待进一步出台政策,为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创新药物、创新中药制剂等优先进入医保目录,以及在定价和医保支付等方面加以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等市场实体对优良的中医技术及科研成果加大投入并加速转化。

  国锦琳预计,未来拥有确切疗效、临床上急需或需求较大的独立知识产权医药企业,以及中药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工艺技术更加智能化的企业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李林燊也向记者表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之一在于企业。未来有待推动中医药企业将有效果的中医药院内制剂产品更快地推广到市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医药产品的独特功效。

  李林燊认为,未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企业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核心竞争力,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