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五一”假期出游热情高涨 多平台预订量创阶段新高

于蒙蒙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新华社图片

  近日,“五一”假期首日(4月29日)火车票开售,多条热门线路放票后几分钟内均已售罄。不仅火车票销售火爆,“五一”假期出游的整体热度已经创下阶段新高。4月6日,携程发布的“五一”假日旅游前瞻报告显示,国内游订单量已追平2019年同期,同比增长超7倍。在去哪儿平台上,截至4月12日,国内热门城市“五一”机票提前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热门城市“五一”酒店提前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4倍。

  业内人士表示,2月以来消费者积压的旅游需求有望在“五一”期间得到释放,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和度假旅游目的地都会因此受益。出境游也有望在“五一”假期迎来小高潮。

  热门线路火车票售罄

  搭乘高铁出游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携程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上午9时,“五一”假期首日高铁跨省游搜索热度环比前一日增长323%。

  今年“五一”假期,火车出游线路方面,携程平台显示,前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重庆、南京、深圳、郑州、武汉方向的高铁票较为热门。去哪儿数据显示,从北京出发的热门目的地分别为青岛、长沙、武汉、西安等。

  不少中小城市以及新增或恢复列车的目的地热度也迅速攀升。在去哪儿平台上,开往大理的“有风专列”、开往淄博的“烧烤专列”、开往成都的“熊猫专列”等特色线路广受欢迎。携程近7日的数据预测显示,“五一”假期高铁游热度较2019年同期涨幅最高城市包括扬州、金华、济宁、嘉兴、香港、保定、青岛、昆明、淄博、桂林。

  携程火车票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铁是串联游、主题游更为经济便捷的方式,当周(4月10日-4月16日)高铁游热度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近两成。随着游客“五一”假期出行热情持续增长以及多地特色旅游专列的布局和加开,“五一”假期或迎来近年来最为繁忙的高铁出游景象。

  抢先预订出游产品

  不仅火车票销售火爆,“五一”假期出游的整体热度已创下阶段新高。

  各家在线旅游平台的预订量有直观体现。4月6日,携程发布的“五一”假日旅游前瞻报告显示,国内游订单量已追平2019年同期,同比增长超7倍。4月11日,同程旅行预计,“五一”假期出行的云南、海南、四川、新疆等长线游目的地订单量环比增长超过15倍。截至4月12日,去哪儿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出行的机票提前预订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

  旅客出游热情带动价格增长。在去哪儿平台上,截至4月12日,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2019年同期增长五成,酒店平均支付价格较2019年同期增长三成。

  热门目的地方面,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五一”假期最受用户关注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为北京、成都、重庆、广州、上海、西安、长沙、深圳、杭州、昆明。近期在社交媒体上爆火的“特种兵旅游”仍将影响“五一”假期旅游市场,过半数游客在“五一”假期预订两个或两个以上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和出行产品。

  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彭涵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携程数据来看,今年“五一”旅游市场的复苏趋势非常明显。从游客出行距离来看,截至4月6日,报名“五一”假期长途旅游的订单占比超六成,长线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811%;从增速来看,“五一”假期本地游订单量同比增长幅度相对小一些,这也说明5天的长假,更多游客希望走得更远。

  对于“五一”假期出游的高涨,在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看来,这应归功于全行业的努力。他表示,今年以来,旅游行业利好消息频出。交通方面,航班量有序恢复,开通多城市直达香港的高铁;目的地方面,各地提供半价景区门票,淄博甚至加开烧烤专列。更多从业者真正从旅客需求出发,提供丰富的特色旅游产品,给旅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出境游受青睐

  由于“五一”假期是春季最长的假期,很多游客也趁此机会安排出境游。

  近一周内,同程旅行的出境游产品搜索热度环比增长42%。携程旗下FlightAi市场洞察平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今年“五一”假期携程境内航班搜索热度较2019年同期增长150%,跨境航班搜索热度较2019年同期也增长近40%。

  出境游热门目的地方面,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内地出境机票预订量前十大目的地分别为中国香港、曼谷、新加坡、首尔、普吉岛、中国台北、中国澳门、吉隆坡、东京、大阪。而在同程旅行平台上,曼谷、新加坡、中国澳门、普吉岛和巴厘岛的人气居前。其中,新加坡、马尔代夫和泰国的“五一”假期旅游订单量环比增长超过7倍。

  从出境游市场来看,游客热衷于“拼假”组成超长假出游。众信旅游“五一”长线产品预订情况显示,“五一”假期前夕出发的“伊朗13日”“埃及游轮深度13日”“新西兰一地南北岛全景14日”等产品上线后便售罄。众信旅游方面称,产品部门多次追加“五一”前后出发团期以满足游客出游需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