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景顺ESG投资亚太区总监陈浩扬:绿色产业有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驱动力

杨洁 见习记者 郑萃颖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杨洁 见习记者 郑萃颖)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其中提到,创新和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各类资本提升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

  景顺与清华大学就中国ESG投资联合发布多份研究报告,包括《“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股票指数报告》《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评价体系及指数分析》《石化化工、水泥、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现状和转型分析》《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研究及发展分析》,提出绿色行业和气候解决方案、转型投资,以及绿色转型指数三大类投资框架。在此背景下,景顺ESG投资亚太区总监陈浩扬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绿色产业与气候解决方案、绿色转型等领域存在投资机会。

  绿色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清华大学与景顺研究报告显示,绿色产业是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占GDP增长的40%。2023年,可再生能源占中国总装机发电量的50%以上,这些技术正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占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容量的60%。2023年,中国的新电动汽车注册量比2022年增长了35%,同时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也激增至63%以上,覆盖了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多个地区。

  “从投资回报看,绿色产业尤其是新能源、电动车,在2020年到2021年的股票收益表现最佳,2022年开始面临行业竞争等挑战,但市场渗透率仍一直在增加。”陈浩扬表示,从多个主要市场的气候政策来看,绿色主题的投资将持续带来收益,但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和竞争加剧,投资者需要有选择性地选择合适的赢家。

  陈浩扬表示,景顺认为有两类绿色企业值得关注,一是绿色产业中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如电池、储能、电网和输电,“从投资需求数据看,这些公司未来的增长会是目前的两三倍”;二是对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的企业,“比如一家公司不只生产电动汽车,也有电池生产和回收业务,这样的企业在控制成本和规模效应上更有利。”

  景顺预测,预计2030年前,中国的基础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增长,其中电网预计将增长约2.3倍,储能预计将增长2.8倍。

  转型较快的公司更有收益潜力

  在绿色转型方面,景顺指出,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的需求量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近5万亿美元,中国预计将在转型融资中占有重要份额。

  陈浩扬认为,在披露和规划方面取得早期转型进展的公司可以被视为转型领导者,并可获得财务收益。“一方面,碳税、碳价格长期看涨,高碳排企业的运营成本将会上升;另一方面,我们相信在政策引导下,绿色产业的市场份额会持续增加,新能源产业在未来5到10年的能源领域市场份额占比会更高。所以转型更快的公司有机会通过绿色收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此外陈浩扬指出,考虑到转型所需的资本投入,景顺的转型投资框架也会考虑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和转型计划。

  近年来,各市场也出现了与转型规划以及转型分类法相关的监管进展,旨在为转型金融提供更多资本支持。景顺研究指出,中国的转型框架正在快速发展,如过去一年中,湖州、上海在化工、水泥、钢铁、农业等高排放部门推出了转型分类框架。到2022年底,中国在转型标签债券中累计筹集了104亿元人民币。

  清华大学与景顺研究了材料行业的35家上市公司发现,已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建立了基本的ESG治理和战略目标,近一半公司设立了碳减排目标并披露了绝对排放量,一些公司在绿色材料上已经获得收益,而较少的公司披露了具体的转型举措。

  信息披露帮助企业吸引国际投资者

  陈浩扬表示,今年中国财政部和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为公司提供了参考框架,透明度的提升将为投资者分析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支持。

  清华大学与景顺研究阶段的绿色转型指数,纳入了绿色行业主题的超额收益敞口(Alpha),和管理转型风险的转型主题风险敞口(Beta)。陈浩扬表示,吸引国际投资者需要更透明的信息披露。

  “可持续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并与ISSB等国际准则保持一致,加强了互通性,推动了跨资产类别的可持续投资跨境流动。”陈浩扬指出,随着欧盟《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等规则促使全球投资者考虑被投资对象的可持续发展信息,为了确保被纳入这些全球基金的范围,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由于全球化生产中下游客户的要求,企业也需要披露可持续信息,以被纳入供应商列表。

  “中国的绿色产业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也有成本、规模优势。即便目前多个海外市场推动建设本土绿色供应链,中国绿色产业长期也有非常好的出口机会。”陈浩扬表示,目前全球能源转型的需求巨大,远超一个地区当前能供应的水平,因此长期看好中国绿色产业出海机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