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关村科金CTO李智伟:基于场景的端到端能力建设是企业落地大模型的最佳路径

黄一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黄一灵)“企业要做好大模型应用,必须要考虑成本、效果和体验三方的平衡点,基于场景的端到端能力建设是企业落地大模型的最佳路径。”日前,中关村科金CTO李智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的元年,李智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大模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大模型技术本身的价值将逐渐同质化。企业要关注端到端效果的达成,包括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实现模型价值的端到端;降低大模型应用成本,实现应用价值的端到端;闭环大模型客户体验,实现客户体验价值的端到端。“我们观察到,大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办公、互联网及部分高度数字化的行业,这些领域能够较好地利用模型的文本处理能力。然而,在制造业、电力能源等实体生产领域,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则相对有限,原因在于其当前的能力主要局限于语言理解,而未能深入到生产流程的多模态数据处理中。”李智伟说。

  “多模态一定是未来大模型的发展方向。”李智伟称,如果把大语言模型比作脑,那么,多模态大模型就是眼睛,形成闭环后将使行业落地场景的范围更广、更具有可为的空间。因此,中关村科金近期完成智能交互平台升级,推出多模数据增强的新一代智能交互平台。

  谈及此次平台升级,李智伟表示,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公司在大模型方面的基础设施、底层能力建设已经逐步完成,建设了覆盖大模型全链条的工具链平台,所有的应用也已经接入完毕,所以近期公司发布了全新的平台。升级完成后,公司所有的得助智能系列产品都拥有了高度灵活的大模型接入能力,诸多产品的能力、体验、效率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目前,中关村科金主要聚焦金融、政务、公安、零售、制造等行业的多个应用场景进行了大模型应用层面探索。

  其中,在金融大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李智伟介绍,客户最关心的包括合规性、投入产出比、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关于多模态大模型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他认为,多模态大模型对远程业务办理会是利好,但是防伪识别会更具挑战,需要加紧布局。技术开放性与数据要素的合规使用变得更加突出,不再是寻求平衡,而是主动探索,这考验金融机构的管理决策,更考验科技厂商的快速学习能力。

  展望未来,李智伟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有望看到人工智能在更多领域,尤其是生产环节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当模型能够实时理解视频、图像等多模态信息,为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提供“眼睛”时,它们将能在生产线上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