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力争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康曦)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办公室3月25日举办“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媒体吹风会”,并发布《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明确,力争2025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相关企业突破1000家,算力规模达到8700P,5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备案总数已达8个。
作为成都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目标任务书、工作路线图,《工作要点》提出将聚焦高品质特色产业园、产业创新联合体、AI三要素、“AI明日之星”企业、“人工智能+”行动、重点项目招引促建、产业生态保障七个方面重点发力。
聚焦“高品质特色产业园”,成都将以大模型和机器人为“立园”方向,按照“4+3”梯次打造计划,“省—市—区”三级主管部门联合打造4个首批“样板”特色产业园,推动四川天府新区重点打造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和诸葛空间、武侯区重点打造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成华区重点打造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
聚焦“产业创新联合体”,成都将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联盟,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推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不少于10个,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协同攻关,培育多智能体、行业大模型、智慧航空、智慧医疗、警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细分产业集群。
聚焦“AI三要素”,成都将在算力、算法、数据三方面持续发力。在算力上,加快推进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全市算力规模力争扩大至20000P;发放“算力券”,优化“算力券”供给机制。在算法上,培育10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累计培育不少于80个行业大模型,攻关30项核心技术。在数据上,加快推进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引育20家数据标注企业,建设不少于8个高质量数据集、5个数据要素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