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绿色智能港口:5万吨级运煤船一天完成装货
初夏的黄骅港,波涛壮阔,一排排桥吊矗立在散货码头沿岸,货轮满载着货物驶向远方。每年有超2亿吨煤炭沿着西煤东运大动脉朔黄铁路到达黄骅港。
5月29日—31日,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联建互助第四组第二次活动在河北肃宁、黄骅举办。本次活动以“推进低碳化绿色化智慧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家能源集团及所属朔黄铁路公司和黄骅港务承办。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慧化、绿色化是全球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运营的核心枢纽港,黄骅港将进一步拓展业务经营范围,推动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建设。
全流程智能管控
煤炭是能源保供的压舱石。朔黄铁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连续7年运量突破3亿吨。其运用和掌握的重载铁路移动闭塞、自动驾驶、智能运管维等先进技术有力推动了我国重载铁路技术的创新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装备技术升级。作为重载铁路技术的策源地,朔黄铁路以重载铁路智能运输创新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智慧重载铁路建设。
今年4月,朔黄铁路3万吨级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成功,实现了3万吨级重载列车在全自主技术应用领域的新突破。
“此次开行的三万吨级重载列车,采用我国多项全自主研发的先进重载组合列车操控技术,全过程安全高效。如果每天开行一列3万吨级重载组合列车,较2万吨级列车相比,一年可增加铁路运量315万吨。”朔黄铁路机辆公司经理王建华介绍。
黄骅港是陕西、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第一大下水港。黄骅港年均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占北方煤炭下水总量的约30%。开港23年以来,黄骅港煤炭下水量连续5年稳居全国首位,累计超28亿吨。
煤炭抵达港区后,经过“翻、堆、取、装”4个程序,从不远处的筒仓通过输送皮带机到达装船机,随后被装入各个船舱。翻车机底层精准洒水、皮带机智能清洗、曲线溜槽及新式裙板密封、堆场智能补水……各种大型作业设备由设定好的系统程序自动操控。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大约24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装货,且全流程实现自动化。
黄骅港务是国家能源集团的下属企业,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是世界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管控的干散货港口。在黄骅港务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硕大的显示屏幕上,智慧翻车、智慧取料、智慧堆料、智慧装船等全流程数据一一呈现。
黄骅港务装载煤炭的船舶“五花八门”,船型复杂,并且装船机作业方式不尽相同,这都给智能装船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装船机装载、移舱等作业环节,是一个难题。
为提高装船环节的智能化与集成化程度,黄骅港务公司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装船机操控方案研究,在应对特殊船型与特殊环节时,利用5G通信低时延的优良特性,实时传输舱口指挥语音指令至语音引擎端智能识别,并驱动装船机快速响应,做出响应动作。
去年年底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经理王霞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黄骅港务建设了生产运营指挥系统,打造了集港口公司和黄骅港务生产调度、运营监控、安全预警、应急指挥、视频会议于一体的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构建了“管一级、看一级”两级管理模式。形成一套散货港口智能化标准体系、一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与工控系统国产化产品,全线设备自主准备、运行、停止、切换,几乎不需要人员参与操作,打造了以监护为主代替操作为主的生产作业新模式。
在科技强有力赋能下,黄骅港务堆场配员减少62%、平均装船时长缩短25%、堆存能力提升10%、装船效率提升3.8%,船舶在港停时同比缩短5.1%。
绿色化、清洁化
作为煤港,如何做到绿色化、清洁化?站在黄骅港翻车机房的看台上,纵向两列运煤火车驶入,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翻车机钳制车厢旋转160度左右,320吨煤炭在干雾的包围中瞬间被卸入底层漏斗,丝毫看不到煤尘升腾,整个过程20秒左右,4列车卸完后,翻车机房干净如初。
黄骅港是全国首家荣获“中国五星级绿色港口”的干散货港口,港区花木环绕,飞鸟翔集,鱼儿戏水。这离不开黄骅港对粉尘的科学治理和对水源的科学利用。
走进黄骅港生产现场,48个高大的储煤水泥筒仓密集矗立,这里的煤炭不见光、不着风,高周转率使煤炭不容易积热升温,保证了安全和质量。至于露天堆场,黄骅港务根据煤炭的煤种、温度、堆放量等数据,通过智能系统传输至数据中心,实时显示在监测大屏上,可便于调配统筹堆存结构,及时优化装卸流程,保持生产作业的高效运行。
瞄准煤尘治理难题,黄骅港务多领域融合,打出抑尘、降尘、集尘“组合拳”。黄骅港堆场作业实现煤粉尘超低排放,场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低于国家标准达标限值的1/10。
煤炭大港要变“绿”,除了要治理好煤尘污染,还要做好节水文章。
对于每年雨季来临时面临的含煤污水治理问题,黄骅港率先提出“海绵港口”理念,形成一套汲水、储水、用水良性循环体系,既彻底解决煤污水外溢、排海问题,又节约大量淡水资源和用水成本。黄骅港每年回收利用压舱水、雨水、中水等低价值水源超400万立方米,相当于5万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直接节省用水成本近2000万元。
此外,黄骅港先后投资1.36亿元率先在全国完成覆盖21个泊位的高低压岸电系统,实现码头高低压岸电全覆盖,在全国散货码头装机容量第一、岸电用量在北方沿海港口占比近50%,每年碳排量减少3500吨。
港口是能耗大户,在“双碳”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鲁渤指出,绿色港口的建设需要政府、港口企业等机构之间的高水平协调。当前,我国港口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绿色智慧转型快车道,为此我国港口需要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实现港口绿色、智慧、高效、平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