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市场脉搏:债券市场利率分析(下)
【编者按】 当前,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交投愈加活跃,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提升。为更好满足新入市及潜在投资者需求,帮助投资者做好债券投资“入门功课”,系统了解债券投资知识,深交所投教中心特别推出了《投资者入市手册(债券篇)》,并在此基础上精编为“债券入门300问”系列文章。本篇为第九篇,介绍债券市场利率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1.资金面分析的关注重点是什么?
市场的资金面状况是影响债券收益率及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货币市场利率体现了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拆借资金成本,反映出当前金融体系资金供需状况,对短端债券的收益率有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中关注度最高的是7天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拆借利率(DR007),这也是央行监测货币市场运行的核心指标。通过对货币市场量价关系、期限占比的分析可反映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一般预期宽松且资金利率较低时,市场倾向于借短资金,当预期偏紧时,一般倾向于锁定风险以及资金成本,借长期限的资金。
2.如何进行政策面分析?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影响债券利率的最重要两个因素,此外金融监管政策对债券利率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金融市场可用资金增加、成本下降,债市收益率往往下行。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
①法定准备金率: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便买入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③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2)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对经济运行影响很大,分为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减税等方式刺激社会总需求。一般而言,可通过看政府每年拟定的预算财政赤字和财政赤字率以探查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赤字越大、赤字率同比增长越多,说明政府计划性支出越多,经济走强的概率也就相对越大。
3.如何分析供求关系?
债市收益率受到债券供求关系的影响,债券市场供给压力往往会推高债券收益率,而市场旺盛的需求则会导致债市收益率的下行。
供给方面,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与地方政府债的年度净增量有额度约束,结合到期量数据可以较好地预测利率债年度总供给,发行节奏则受到市场收益率变化的影响。信用债的供给弹性相对大,发行速度受收益率变动及发行审批节奏的影响。债券收益率走高时,信用债的发行节奏往往会放缓。
需求方面,银行自营是利率债的主要投资者,广义基金(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更偏好信用债投资,因此债券投资需求受配置机构资金安排的影响。同时,随着债市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境外机构投资者逐步成为中国债市的重要参与者,其行为特征也将对债市供求关系产生影响。机构规模变化,如银行委外和相应监管政策下机构的品种投资限制,都会对不同品种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
4.市场情绪如何影响债券价格?
投资者情绪是利率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政策面、信息面等因素催化下,投资者情绪可能偏向乐观或悲观,并促使利率走势出现快速变化。市场情绪通常指风险偏好,在市场没有增量信息的情况下往往会影响债市波动。当风险偏好上升时,债券价格下跌,股票价格上涨,通常称为“股债跷跷板”现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深圳证券交易所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