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过每一个BP”——债市“内卷”如何破局
近日,一则名为《一个BP,也要付出全力》的基金公司固收团队宣传视频引起市场热议,不少业内人士直呼:债券投资越来越“内卷”。
这种“卷”已蔓延到每一位债券投资人的身上。“‘不放过每一个BP’,也是我们群聊的名称。”债券基金经理高波(化名)苦笑道,利率水平逐渐下行,票息贡献的收益越来越低,为了对客户资金、业绩负责,抓住每一个BP(Basis Point,基点)成为必选项,这是每个基金经理都需要面临的变化,并且短期内很难改变。
一些隐忧随之浮现。机构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业绩,一定程度上导致策略同向化明显,增加了市场的脆弱性,一旦发生超预期事件,容易发生踩踏,去年11月债市的巨幅震荡依然历历在目。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其在每一个基点上内卷,不如在投资策略和产品设计上做更多思考,丰富债券市场生态系统,解决债市投资者结构和策略单一的难题。
债市“内卷”加剧
债市越来越“卷”的本质是盈利模式困境。
纵观2017年以来的利率债市场表现,利率中枢逐年下行,利率的波动率也在逐年降低,不论是票息收益、还是资本利得收益的获取,难度均大幅提升。
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2017年日均利率为3.58%,2022年仅为2.77%。从利率的波动率来看,2017年年内波动尚有88个基点的区间,而到2022年仅剩34个基点的区间。
“在利率水平逐渐下行之后,票息贡献的收益越来越低,因此出于为持有人争取更多回报的目的,债券基金管理人普遍开始在波段交易等各类固收投资策略方面‘内卷’,以求获得票息收入以外的更多收益。”在中信保诚基金基金经理杨穆彬看来,这是投资人员基于市场现状的应对之策。
谈及“内卷”背后的原因,德邦基金表示:一方面,今年以来,国内债市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逻辑也不同以往。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的背景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利率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低利率环境鼓励了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债券市场,追求更高的回报,这也使得机构强调要抓住每一个基点;另一方面,满足一定信用风险底线的合意资产越来越少,传统的投资模式难以为继,这种钱多但策略手段和高性价比资产偏少的情况,导致了债券投资“内卷”现象的出现。
“尤其在互联网平台上,投资者往往根据短期业绩排名购买债券基金,基金必须排名靠前,才能被更多人看到,使得竞争更为激烈。”沪上一位基金经理坦言,债券基金策略的选择与市场行情的客观情况密不可分,因为债券投资最大的收益来源还是市场的贝塔。作为组合的管理者,须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策略备选,来应对变化。例如,更加关注久期调节的频率、持仓品种的结构选择等。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东海基金认为,债券收益率下降的背景,对债券投资管理的细致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金管理人有责任为客户追求每一分收益。但同时也要关注策略的风险和收益是否对称,避免忽略风险而一味追求收益。
杨穆彬同样提醒,过度“内卷”可能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中,由于过于聚焦市场情绪变化导致的行情波动,使得短期视角和中长期思维难以充分兼顾。为了给持有人带来更好的体验,基金管理人要在投资策略和产品设计上做更多思考。
同质化策略现隐忧
债券投资“内卷”的背后,是机构愈发同向的交易策略。这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上可见一斑,今年以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一度超过8万亿元,始终高热不退。
德邦基金表示,4月以来,央行先后实施降准、下调政策利率和LPR利率等货币政策,同时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促进了资金面的宽松。宽松的资金面进一步推动资金利率下行,带动债市走强,较低的资金利率降低了机构加杠杆的成本,叠加股市低位震荡,投资机构通过滚隔夜的方式不断买债质押以增厚收益,推动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屡创新高。
杨穆彬的看法也较为相似。在他看来,一方面,债券市场规模愈发庞大,目前国内债券存量规模已接近15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万亿元,同时作为回购融入主力的公募基金、银行理财、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本金的逐年增加带来了杠杆规模的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健增长需要合理充裕的货币环境,社会融资成本仍需引导下行,由于杠杆成本下降,银行间杠杆率也回升至相对高位。
在业内人士看来,机构同质化的策略放大了债市的波动,须时刻紧绷风险的弦。“投资策略的趋同增加了市场的脆弱性,因为大家的持仓结构、品种都较为类似,一旦发生超预期事件,降低仓位的时候,很容易找不到对手盘,从而发生类似去年理财赎回造成的冲击。”为尽可能避免极端情况对组合的影响,蜂巢基金基金经理王宏已提前做好预案,比如在利率水平没有性价比、信用利差偏薄的时候,卖出相应债券,同时保持组合的流动性。
在投资端保持谨慎的同时,在产品布局方面,亦要“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杨穆彬认为,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都有过因为同类产品扎堆大量销售,造成对应的底层资产交易过热的问题。因此从投资角度来看,需要跟踪市场热点,研判是否存在交易过热和估值泡沫情况,提前布局应对。从产品布局角度而言,也需要有一定前瞻性,在产品红利已经被挖掘充分之后,谨慎跟风入场。
生态系统亟待丰富
面对债市的“内卷”加剧,“破局之道”又在何处?多位业内人士建议,须丰富债市投资者结构以及相关产品策略。
杨穆彬表示,对于机构而言,需要在产品设计和销售能力上进行更多探索,不能只做短期、简单的业务,也需立足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和社会投资理财的潜在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投资产品。此外,在理财净值化转型后,“保本”“刚兑”被打破,债券尤其是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仍是风险等级较低的投资品种,长期持有仍可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如果更多社会资金参与这个市场,也将促进资管机构提高自身的产品创新和投资策略研发能力。
德邦基金认为,不同类型的债市投资者的负债端不尽相同,这使得各类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最终多样化的投资策略有助于促进市场合理定价。从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来看,当前依然以银行资金为主体,包括公募在内的广义基金类的投资者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某私募基金经理此前也曾呼吁,扩大多策略固收型基金管理人的比重。“大类资产天然能形成对冲效应,也具备更长期投资视野的可能,在市场震荡加剧时,多策略固收型基金管理人的集中抛售动机较小,更有利于市场的稳定。这要求银行理财等资金向更多元化的策略和基金管理人类型开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渠道限制较多,很多银行理财客户无法接触到多策略的投资管理方案。”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当加强投资者陪伴,培养更多的固定收益产品的长期投资者。“债券基金经理应当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包括策略的选择等,当市场出现调整后可以获得投资者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年初信用利差十分丰厚,当时投资者对债券市场普遍较为悲观,但事后来看,其实是很好的配置时点。”经历了债市的愈发“内卷”,某资深债券基金经理有些疲惫,他希望投资者可以看得更长一些,基金经理能够做得更长一些。毕竟,对于资管行业而言,往往“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