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近1600亿元,规模已超去年全年!

王军 证券时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境内市场融资成本不断降低,熊猫债发行的热度不断提升。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4年年内熊猫债发行规模已超过2023年全年,逼近160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

  多位分析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熊猫债市场发行火热主要得益于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下的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同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熊猫债的发行环境,为境内外机构参与熊猫债投融资提供便利。

  熊猫债发行热度空前

  9月23日,梅赛德斯—奔驰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间债市簿记发行2024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金额合计不超过30亿元。据悉,本期债券由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提供无条件且不可撤销的担保,其中3年期品种初始发行规模20亿元,5年期品种初始发行规模10亿元。

  熊猫债指的是境外机构在我国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继去年发行量创历史新高后,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延续火热局面,在全球债券市场中不断刷新热度。Wind数据显示,以发行起始日计,截至目前,年内熊猫债已发行92只,发行规模约为1595亿元,超过2023年全年发行额1544.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行额增长了31.71%。

  从发行人结构来看,虽然红筹企业仍是熊猫债发行的主力,但伴随熊猫债认可度的不断提升,纯境外发行人发行熊猫债的规模也在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发行熊猫债的纯境外发行人中,还出现了不少“新面孔”。记者观察发现,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拜耳公司、巴斯夫爱尔兰指定活动公司、凯德商用产业财资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首次出现在发行人名单中。拜耳、巴斯夫等作为大型跨国企业发行的熊猫债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凸显了熊猫债的吸引力。

  从债券期限看,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期限仍主要集中在中短期,但5年期及以上发行规模明显增加。具体来看,发行期限在3年及3年以下的熊猫债有64只,占比约为70%,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其中3年期仍为发行规模最大的债券品种。

  在低利率环境下,5年期及以上发行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行期限为5年的熊猫债有20只,去年同期为11只;发行期限为10年的熊猫债有8只,去年同期未出现10年期限债券。

  中诚信国际认为,长期性的低成本融资工具有助于降低发行人的偿债压力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而计入权益的永续债则有利于降低发行人的资产负债率。

  人民币债券市场

  成本优势显著

  熊猫债发行热度不断攀升,折射出境内较低的融资成本和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因美联储接连加息,而我国央行实施独立稳健的货币政策,中美利差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融资成本优势显著。“相对于欧美发达市场融资,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利率下行,带动人民币债券融资成本降低明显。”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于欧美面临粘性通胀,预计维持较长时间的高利率水平,而人民币融资成本相对低,吸引力增强。

  同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提升了熊猫债发行的吸引力。周茂华表示,人民币汇率稳定且近期有所升值,也一定程度提升了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

  此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熊猫债的发行环境。惠誉博华工商企业部执行总监常海中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为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实施的制度变革是熊猫债发行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22年末,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发行人将境内募集资金汇往境外,也可留存境内使用,鼓励以人民币形式使用,扩大了熊猫债募资的使用范围。

  2023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围绕熊猫债推出一系列优化举措,包括放开注册发行环节主承销商家数限制、深化境外交易所挂牌试点、优化境外机构债券定价配售机制等。

  熊猫债市场有望继续扩容

  熊猫债正在成为人民币债券市场上一颗耀眼的新星,随着人民币低息融资成本优势继续维持,熊猫债市场有望继续扩容。

  常海中认为,美联储降息为中国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打开了空间。预计中国央行在下半年还会再次降息。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较宽的中美利差还将继续维持,这将对熊猫债发行人保持吸引力。同时,境外投资人持续加大对中国债券市场和熊猫债的投资规模也将提升熊猫债的流动性,进而从投资端推动熊猫债市场的扩容。

  至于熊猫债火热发行带来的影响,周茂华表示:“熊猫债市场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市场主体更好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人民币在国际融资和投资中广泛使用,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