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稳增长背景下 投资者如何把握财富增长机会?

上海证券报

  2022年上半年,受国内疫情、美联储加息、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阶段性放缓,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波动也有所加大。对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果断实施了强有力的防疫和稳增长措施,政策效应在较短时间内显现,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近期社融、新增信贷、进出口等一系列关键指标超预期增长,预示二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

  上述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具备强大的内生韧性。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健全,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可有效缓解内外部冲击。其次,近年来中国逆周期调节能力更趋成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张弛有度、精准实施。内生韧性和逆周期宏观政策发挥作用及两者有机结合,将支持和保障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根据植信投资研究院测算,“十四五”期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和潜在产出增速将分别保持在2%和6%左右,并且趋势保持平稳,可以保证中国实现5%以上的中高增速。

  展望下半年,在国内疫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和稳增长措施进一步发力的前提下,中国消费复苏步伐将逐步加快,出口和投资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考虑到去年三季度是年内低点,今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有望成为年内高点,全年仍有较大概率实现5%左右的增长。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的夹击之下,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近期,世界银行大幅下调了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并警示“滞胀”风险或将持续数年。无论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都将面临严峻挑战,而中国很可能再次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

  对于投资者而言,2022年乃至于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种影响经济的外生变量依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稳增长的基调和决心无疑相当明确的。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应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把握财富增长机会。

  在战略层面,紧随国家中长期政策导向,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分享新一轮增长红利。首先要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人民币资产。根据植信投资研究院测算,以2021年中国人均12551美元为起点,此后每年保持5%—6%的增速,叠加人民币适度升值,则中国在“十五五”期间有可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并且最快于2026年左右就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其次应密切关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产业,从中发掘合适的投资机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植信投资研究院持续追踪了今年以来国内基金机构所调研行业的分布,发现机械设备、电子等“硬科技”行业,医药生物行业,以汽车、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行业名列前茅。而这些行业恰好与“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方向是高度一致的。最后,响应国家“共同富裕”号召,持续提升金融投资占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正式提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随着“房住不炒”理念在国内不断深化,加大固收、权益、股权等金融投资,不但有助于优化中国家庭的资产结构,同时也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实现的重要路径。

  在战术层面,应重视财富管理的专业性,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和理财规划获取合理投资回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一是适当拉长投资久期。拉长久期不仅能够帮助投资者在低利率环境下锁定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部分投资者频繁交易的冲动。建议可适当增配长久期、稳健类、抗通胀的权益、股权和保险等金融产品。二是对于一部分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投资者,建议可优先选择FOF基金或指数基金。“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永恒的投资真理,尤其是单个股票或单只基金这类波动较高的资产。与普通基金产品相比,FOF基金不仅底层资产种类更为丰富,同时通过投资于不同风格和投资管理人的基金,可达到二次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收益的目的。在国外成熟市场中,FOF基金通常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新手投资者,指数基金或指数增强基金也不失为一个分散风险的理想投资工具。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就是先从指数基金投资开始。三是建议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在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多元化组合或动态资产配置,提升投资整体价值或降低其整体风险。由于固收、权益、另类等各类资产在投资时钟上的表现往往不同步,呈现此消彼长的轮换,此时既可建立多资产、多期限、多币种的均衡组合,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目的;也可对资产配置结构进行动态优化。如当股市上行时,适当增加股票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以增厚收益;当股市下行或者震荡时,加大固收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以提升整体防御能力。这些都离不开专业投研能力的支持。(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