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政策东风频吹 多家车企自掏腰包补贴消费者

韩忠楠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近期,多项利好政策密集聚焦汽车产业,让板块热度前所未有地升温。

  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同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宣布对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按国常会释放的信息,此次减征规模或将达600亿元。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也在当天得到了工信部确认,此轮汽车下乡活动涉及至少11个省份、26家车企,囊括70余款车型。

  在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发布后,立即有二十余家车企响应跟进,宣布“自掏腰包”免除另一半购置税,让消费者实现购置税全免。另外,参与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车企,也推出了多重购车补贴优惠或通过汽车金融途径进行让利。

  多家车企加码“补贴”

  按照此前乘联会给出的市场预测,预计2022年全年零售1900万辆,上述政策发布后,有望推动全年国内零售销量达到2100万辆。

  本轮购置税减征政策将减征车辆锁定在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21全年汽车上险量来看,燃油车销售占比86%,而2.0L以下排量的车辆又是销售的绝对主力,占比高达84%。

  另据长江证券统计的数据,2022年1~4月,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占比约65%,占燃油车销量80%以上。这意味着,此次优惠政策的范围几乎覆盖了大部分燃油车,惠及了主流购车群体。

  基于此,多家券商对于本轮购置税减半政策给予了乐观判断。中银国际证券分析称,考虑到本次购置税减免范围更广,且3月~5月长春、上海等地车企停产导致部分产销短期被抑制,预计购置税减免将取得较好刺激效果,全年乘用车销量有望实现增长。

  长江证券也判断,考虑本次政策补贴范围更大,叠加疫情复工复产加速以及补库需求,政策驱动下的乘用车市场将快速回暖,未来有望迎来持续6~8个月左右的高增长。

  根据相关测算,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10万元~30万元级别的不同车型,购置税减半后预计可节省4000~10000元不等。有业内人士表示,购置税减半政策将会对预算在20万~30万元区间内的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因此部分消费者或许会为了享受到更多优惠而适当提高预算,该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汽车消费升级。

  在购置税减半政策发布当晚及次日,超20家汽车企业宣布将积极响应购置税减半政策,由车企“自掏腰包”补齐另外一半购置税,让消费者真正实现“购置税清零”。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前,上汽大众、上汽名爵、上汽荣威、一汽-大众、一汽奔腾、东风标致、长安汽车、长安欧尚、长安福特、奇瑞捷途、东风风神、东风日产、广汽传祺、北京汽车、长安马自达、一汽丰田、英菲尼迪、沃尔沃、长城哈弗、长城魏牌等汽车企业及品牌,均发布了响应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

  其中,长安汽车方面官宣,公司旗下的部分车型享购置税全免或至高减免120%,几乎覆盖了长安汽车及欧尚汽车、凯程汽车旗下的主力车型。

  业内人士判断,车企的积极跟进,将进一步刺激汽车消费的活跃。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所抑制的购车需求有望得到很好地集中释放。

  积极参与新能源车下乡

  在工信部发布的参与活动汽车企业及车型名单中,共计有26家车企积极参与了此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参与车型多达70余款。

  作为上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主力军,上汽通用五菱不仅继续积极参与下乡活动,并结合近期国家发布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推出高达10亿元的购车补贴政策。

  据悉,从6月1日起,消费者登录LING Club APP、五菱汽车官网等官方指定线上渠道购车,即可享受全系产品至高21000元补贴,9块9下订再送交强险等优惠政策。消息发布当日,在香港上市的五菱汽车股价上涨,盘中最高涨幅超7%,创3个半月来新高。

  上汽通用五菱方面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汽车下乡系列活动已经持续多年,以涉及面广、政策力度大等特点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支持。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普及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相关知识,既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也完善了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在广大乡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2021年,上汽通用五菱整体销量突破17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5万辆,汽车下乡相关政策功不可没。

  对于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给企业带来的实质利好,比亚迪也表示强烈赞同。

  比亚迪方面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2021年,比亚迪共有八款车型参与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在汽车销量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今年公司共有6款车型入选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范围。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不仅助力了公司汽车产品销量,也为比亚迪的口碑打下了更广泛和稳固的基础。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确给市场带来了很明显的销量提振。

  公开信息显示,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共销售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比整体市场增速高约10个百分点,贡献率近30%。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将率先利好于小型电动汽车。目前很多车企的营销并没有下沉到农村市场,即便是有相关营销,费用成本也很高,通过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统一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小型电动汽车市场。

  华西证券也认为,2021年我国下沉市场乘用车销量占总销量比重为66%,而新能源乘用车下沉市场占比仅为52%,预计新能源汽车下乡有望加速推动下沉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带动总量进一步提升。

  对于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究竟能给今年的汽车市场带来多少增量,崔东树判断,该政策相当于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更利于产业的发展。但由于今年前期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目前乘联会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目标的预测仍然维持在550万辆。

  政策组合拳显效

  中央层面出手稳定汽车产业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提振汽车消费。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浙江、长春、山东、郑州、湖北等地均出台系列政策刺激汽车消费。

  通过梳理,目前地方政府出台的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多以补贴形式为主,或发放相关消费券。同时,为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各地出台的汽车补贴政策均向新能源汽车有所倾斜。

  东亚前海证券分析,近期各地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对于加速汽车消费市场的恢复以及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释放有着重大意义。随着疫情影响边际的减弱,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逐步修复。

  长城汽车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今年,中国汽车行业所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国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对于提振中国汽车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下乡与减免车辆购置税两项政策相辅相成,长城汽车对于上述政策带来的增长保持乐观态度。这不仅对车企有积极影响,更会给供应链企业带来发展机遇,为汽车产业复苏起到拉动作用。

  此外,政策组合拳之下,6月1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板块全面走强。

  其中,汽车整车板块指数盘中最高涨幅接近5%,创3个月内新高。安凯汽车、海马汽车、东风汽车、小康股份涨停;汽车零部件板块指数盘中最大涨幅接近3%,威帝股份、广东鸿图、英利汽车、西仪股份、铭科精技涨停。

  此外,胎压监测、新能源车、充电桩等汽车相关细分板块也纷纷大涨。

  中信证券认为,当前汽车行业最差时间已经过去,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消费补贴等多种政策有望显著拉动汽车消费,行业销量有望快速修复。

  财信证券认为,整体来看,汽车产销量虽然在原材料涨价和疫情的影响下受到一定冲击,但随着各项刺激政策的落地,汽车产销量和相关产业链或将迎来不断修复。

  政策落地是关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已远超市场和产业内部的预期,接下来的关键便是如何更好地让政策落地。

  围绕着对燃油车有显著利好的购置税减半政策,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当前汽油价格过高,使得消费者的用车成本高企,这对于燃油车车企而言,是比较大的困境。若要更好地激发燃油车市场的活力,还需要在汽油税上下功夫,降低或者取消汽油税。

  而对于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应该结合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推进。

  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需要多部门支持形成合力,给居住在三四线和农村的消费者带来实质的利好和优惠。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下沉也需要与新农村的建设形成有效衔接,改善农村的电网体系,增设光储充一体的基础建设,进而形成完整的能源循环体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上汽通用五菱方面则向记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措施,提升新能源汽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接受度,同时减少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中面临的困难,包括充电、停车等相关配套问题。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司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技术领域到供应链领域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支持。

  比亚迪则建议,希望在新能源汽车的下乡推广中可以适当放宽车型标准。当前农村汽车市场空间潜力大,特别是近年来道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购车需求也较为强劲,适当地放宽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标准,把中端车型也纳入到活动车型中,可以给农村居民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政策研究部发布的一项解读报告提示道,短期内政策的实施必将有力拉动汽车消费,带动汽车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但在支持政策退出后,汽车市场可能出现短期震荡甚至下滑。

  这意味着,在各项利好政策落地并到期后,产业界及车企也要及时做好准备,实现平稳过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