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金重返承销规模第一 并购逻辑回归产业驱动

证券时报

  2019年,并购重组业务在政策宽松利好下呈现什么特点?各大券商业务规模有何变化,哪家券商实力最强?哪家上升最快?

  据统计,2019年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共召开了75次会议,上会企业共124家次,审核通过103家企业的并购重组项目,整体通过率为83%;而2018年审核通过率为85.42%。

  通过率略微下滑的同时,审核通过项目的交易金额却在提高。2019年,获审核通过的项目交易金额总计达5341.54亿元,较2018年的4902.02亿元提高8.97%。

  中金重夺头把交椅

  2018年,证监会推出“小额快速”并购重组审核机制,并购重组审核加速。2019年10月18日,证监会《重组办法》超预期落地,简化认定标准,取消利润指标,缩短时间间隔,恢复配套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说,并购重组市场迎来一波政策红利。

  不过,南方一家大型券商资深并购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政策影响尚未改变2019年整体的并购市场生态。“2019年的并购市场不好做,很多上市公司本身的情况艰难,内外的驱动因素不大,预计2020年会好于2019年,但也难言乐观,还要看再融资新规和市场等因素影响。”该人士说。

  券商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竞争持续激烈,记者通过Wind数据统计,2019年有项目通过并购重组委审核的41家券商中,独立财务顾问业务交易金额前十的券商分割了并购市场近八成的市场份额,其中前五名券商就占据了56.33%的市场份额。

  曾一度领先并购市场的中金公司以841.98亿元的交易金额重新坐回头把交椅,比2018年排名上升了5名。第二、三名分别为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两家券商2019年的并购重组项目涉及交易金额均超过了600亿元。

  2018年并购重组项目交易金额第一的中信证券在2019年滑至第四,不过,中信证券承做的项目单数仍然第一。

  汇丰前海证券和天风证券2018年没有过会并购重组项目,到2019年则一跃进入交易金额前十。

  记者发现,汇丰前海证券2019年只有一单审核通过的并购重组项目,即与华泰联合证券共同承销的双汇发展吸收合并其控股股东双汇集团,该项目交易金额达到390.91亿元。

  天风证券也参与承销了一个“大单项目”,即与华泰联合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证券联合承销的武汉中商收购居然新零售100%股权项目。该项目交易金额达到356.50亿元。

  据记者统计,2019年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交易金额排名较去年全年有所提升的有24家券商,排名下降的有14家券商,还有3家券商排名与去年全年持平。其中,中泰证券和国信证券的排名上升明显,上升超过30名。

  承销家数中信依然领先

  从2019年券商承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数量来看(仅统计获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的),共有22家券商拿到超过两个并购重组项目。

  中信证券以14单项目位列第一,华泰联合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紧随其后,分别拿下13单和11单并购重组项目;交易金额第一的中金公司共有7单项目,位居第四;国泰君安证券、民生证券和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并列第五,各有6单项目。

  前五之中,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进步明显。2018年,该公司共有2单承销的并购重组项目通过审核,行业排名第18。

  中天国富证券、招商证券、东兴证券、光大证券、国信证券、海通证券、平安证券和天风证券等券商的并购重组项目数量超过3单。

  并购逻辑回归产业驱动

  2019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包括重组新规等政策落地后,当前并购重组的政策已经达到了非常宽松的水平。

  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公司副总经理、保荐业务负责人戴佳明此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的并购市场更加理性,产业逻辑的并购成为主流。盲目跨界,即在没有管理能力和资源的情况下盲目转型会留下很多后遗症。2019年以来的案例就显示企业已经逐步回归理性,更多地从产业的逻辑去考虑,能否带来业务的协同。

  他以申万宏源参与美的集团吸收合并小天鹅的项目为例阐述。此前,上市公司会希望壳越多越好,但美的集团为了业务上的协同,主动吸收合并掉一个上市公司。企业宁愿牺牲壳资源,也要提升运营效率,这种理念的转变就很有启发意义。

  上述南方大型券商的资深并购人士也认为,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逻辑正在从资本驱动回归到产业驱动。也就是并购不再从市值管理、热点跟踪、投资退出和财富效应的角度出发,而是更侧重规模效应、产业整合、木桶理论和产业升级。

  他认为,2020年的并购会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国有企业会继续担当主角,同行业的产业整合成为主题。在过去几年现金流优秀的产业会有不错的机会,如化工、信息技术和材料行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