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公司能见度”栏目8月27日刊发的《大商股份吉林新玛特疑似做局》报道,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实际上,吉林新玛特信息不实仅是大商股份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大商股份刚刚披露的半年报业绩亦是疑点重重。
上半年,大商股份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同比下降5.37%,但是向关联方购买商品的交易金额却同比增加31.57倍。肥了关联方、瘦了业绩的现象背后是层层迷雾:大商股份营业收入数据与官网信息背道而驰;在最新年报提出压缩费用,且门店数量未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工资性费用同比激增1.6亿元。基金、险资等投资机构纷纷用脚投票,不惜低位减仓。
“威胁论”吓坏机构
大商股份让人感到失望的半年报,恰好坐实了两个月前董事长牛钢的“威胁论”。
3个月前,大商股份推出了一份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向其管理层控股的大商集团和大商管理增发股份并购买资产。6月底,中国证券报记者曾亲赴公司临时股东大会现场。在计票过程中,大商股份董事长牛钢主动与股东们进行了当面沟通,撂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旦资产注入计划被否,对大商股份不利,尤其对大商股份的中小投资者不利,无论长期、短期都会受到影响。”当时,牛钢颇有些“威胁”意味的话语并没有产生效果,重组方案最终遭到股东否决。
然而,两个月之后,大商股份交出了一份业绩下滑的半年报,牛钢一语成谶。大商股份上半年增收不增利:营业收入175.68亿元,同比增长8.67%;实现净利润6.97亿元,同比下降5.37%。
面对“长期、短期都受影响”的警告,机构投资者选择了撤退。半年报显示,与3月末持股数相比,博时精选、富国天惠精选及“太平洋人寿-分红-个人分红”三机构产品分别减持大商股份287.43万股、434.19万股和256.66万股。
此外,券商研究机构也敏感地下调了大商股份业绩预测。6月份,6家券商先后发布研究报告,预测大商股份2013年净利润介于11.02亿元—14.89亿元之间。在得知重组方案被否之后,群益证券迅速发布报告,将大商股份2013年净利润预测调减至9.96亿元。而该机构半个月前的预测值是最高的14.89亿元,下调幅度高达33%。
市场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大商股份销售净利润率远低于商业百货业同行业水平,利润数据也低于市场预期。由于与大商集团、大商管理存在数额巨大的关联交易,管理团队也有交叉,因此财务数据人为调节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