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造车新势力扎堆赴美上市 发展之路面临考验

崔小粟 宋维东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赴美IPO成为头部造车新势力竞逐的新赛道。北京时间8月8日凌晨,小鹏汽车向SEC提交IPO文件,拟于纽交所上市。小鹏汽车有望成为继蔚来、理想汽车之后,第三家赴美上市的国内造车新势力。业内人士指出,企业IPO估值能否维持在合理区间面临考验,成功IPO后如何发展同样不易。

  小鹏汽车经历数轮融资

  小鹏汽车于2015年创立,获得了阿里、小米、高瓴等资本的战略投资。在小鹏汽车看来,智能汽车(AI+互联网+汽车)是下一个汽车时代的全新赛道。“数字化+电动化”组成的“双引擎”驱动互联网基因智能电动车是小鹏产品最大的差异化特色。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此前表示:“无论是从销售还是资本市场角度看,2020年都是智能汽车的元年。”目前,小鹏汽车已有两款自主设计的纯电动车型,分别是2018年12月上市的智能SUV G3以及今年4月上市的智能轿跑P7。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7月31日,G3已交付18741辆,P7已交付1966辆,两者合计为20707辆。

  招股说明书披露了小鹏汽车2018年以来的财务状况。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970.6万元、23.21亿元和10.03亿元,净利润分别净亏损13.99亿元、36.92亿元和7.96亿元。2018年以来,小鹏汽车亏损总额达到58.87亿元。

  小鹏汽车成立以来经历了数轮融资,为公司发展持续输血。

  天眼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成立以来主要融资包括A轮优车产业基金的22亿元人民币,B轮富士康、IDG、阿里巴巴的22亿元人民币,B+轮高瓴资本的40亿元人民币,C轮小米集团和个人投资者的4亿美元,C+轮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的5亿美元。

  此外,小鹏汽车最近被曝出在IPO之前已经筹集了4亿美元资金,除了阿里巴巴和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外,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Mubadala也加入到小鹏汽车的投资队伍。

  股权结构方面,IPO前小鹏汽车管理层持股达40.9%。其中,何小鹏股权占比为31.6%,为最大股东;夏珩持有4.9%股份;顾宏地股权占比为2.8%;何涛持股比例为1.6%。

  此外,阿里旗下Taobao China Holding Limited持股为14.4%;IDG entities持股6.2%;Morningside entities(晨兴资本)持股4.2%;GGV entities持股3.8%;Shanghai Cheyou Enterprise Management Partnership持股3.5%,Primavera entities持股3.2%。

  如何破解“盈利难”

  在特斯拉浪潮的推动下,2015年前后,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进入2020年,造车新势力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以蔚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头部造车新势力实现了稳定的量产交付并成功上市;而博郡、赛麟、拜腾等多家造车新势力濒临出局窘境。

  “造车新势力需要大量融资,没有几百亿造不出车,共同特点就是‘烧钱’。”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盈利难”是造车新势力公开的秘密。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净亏损分别为15.32亿元、24.38亿元和7711万元。而蔚来2019年、2020年一季度净亏损分别为114.13亿元、17.23亿元。

  “企业不能无限期亏损。而造车新势力通常还要遵循资本的游戏规则。一般而言,70%-80%的一级市场股权投资要求签回购协议。从投资周期看,IPO退出的时点已近。”曹鹤表示。

  随着融资轮次的增多,一级市场的资金体量已难以支撑日渐增加的融资需求。以小鹏汽车为例,天眼查信息显示,相比于天使轮融资的数千万元人民币,其最近公开的两轮融资规模已增加至C轮的4亿美元(约为27.86亿元人民币)和C+轮的5亿美元(约为34.84亿元人民币)。

  某不愿具名的私募股权基金高管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称,一级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出现了分化,头部效应凸显,且一级市场融资总体趋冷,对于经营期超过5年的新经济企业的支持不断下降。“造车新势力从一级市场拿到资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企业不惜释放更多股份,或者以较低的价格到二级市场公开招股成为普遍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最终能存活下来的造车新势力不过三五家。美团创始人、理想汽车股东王兴预言,中国车企格局基本上是3+3+3+3角逐下两轮,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新势力是蔚来、小鹏、理想。

  造车新势力们深知,无论是美股、港股亦或科创板,对其容纳的名额数量有限。“谁先上市,谁先活。”曹鹤说。

  因此,能否实现IPO成为造车新势力角逐的新赛道。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