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海尔智家发布两项颠覆性技术 以科技实现“负碳”

王珞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王珞)“双碳”目标下,智慧楼宇作为当下建筑行业向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正在成为行业关注和发力的焦点。记者2月18日从海尔智家获悉,公司日前发布了全国首个“建筑节能低碳智慧运行管理平台”,同时还发布了一个“全流程一站式智慧楼宇解决方案”——MetaBuilding楼宇大脑,以及两项颠覆性技术:热能回收和静压气悬浮,让废热、气体膨胀都能发电,以科技实现“负碳”。

  通过智慧楼宇解决方案的全新布局,海尔智家跳出了商用中央空调单线竞争模式,进入到更为广阔的智慧楼宇蓝海。与打造全球高端市场、智慧家庭场景品牌三翼鸟等战略一样,海尔智家新的增长空间正在全方位打开。

  废热、气体膨胀都能发电

  “双碳”目标下,各行业都在推进节能减排。新能源车正在降低汽车的碳排放,建筑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长江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建筑运行环节的碳排放在2019年时,就大约占到国内全社会碳排放比重的22%,是社会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

  技术是解决难题的关键手段。像通过电池技术的创新,让电池组替代燃油发动机,从而降低车的碳排放。同样,建筑的碳排放降低也依赖于技术的突破。积极践行ESG理念的海尔智家,在本次发布会上发布了热能回收和静压气悬浮2项颠覆性技术,并推出“降碳”“零碳”“负碳”3大节能新思路:首先,是通过磁气悬浮智慧节能方案实现“降碳”;其次,是通过光驱储能方案实现“零碳”;最后,通过热能回收发电及气态膨胀发电实现“负碳”。

  具体来看,热能回收技术重点涉及的是磁气悬浮ORC发电、光驱储能两方面的创新技术应用。一是磁气悬浮ORC发电。具体说就是,海尔将钢铁冶金、化工石油等工厂释放出的工业废热回收回来,通过磁气悬浮ORC发电机组将这些废热再转化成电能,提供给建筑内部日常能源使用。在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整个过程中,磁气悬浮ORC发电技术将转化效率提升了10%。二是光驱储能。海尔智慧楼宇推出的光驱储能方案重点是借助光伏发电产生电能和热能,当产生的这些能量超过建筑内空调和热水系统所需时,就会优先存储备用,同时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并网出售。而海尔智慧楼宇自主研发气悬浮压缩机技术,消除了启停过程中的摩擦问题,真正实现了运行无摩擦,整体节能不止50%。

  可见,技术创新一直是解决难题的“钥匙”,海尔智家深刻洞察了楼宇建筑中耗能的关键节点,并利用热能回收和静压气悬浮两项颠覆性技术实现了突破。

  动作频频挖掘新增长点

  家电行业并不是新行业,只有持续利用技术创新开拓企业边界才能获得持续增长,这就是技术的飞轮效应。本次发布会,除了两项颠覆性科技外,海尔智家还发布了行业首个智慧楼宇大脑MetaBuilding,一举解决了楼宇能源系统的各自为政难题。

  这一方面让终结了楼宇中暖通、安防、电梯、照明等多套子系统各自为政难题,通过统一管理提高节能效率,让楼宇真正变得智慧化。像上班的早晨,你只需要在办公楼大厅闸机处刷脸即可快速进入大楼,这时候电梯自动下行,无需长时间等待。在办公室内,灯光、空调、新风等根据常用模式自动开启,并根据当日光照、天气等自动调节至最佳状态。当刷脸打开会议室大门后,电源、电子表、电子屏等设备自动开启,输入密码即可云投屏。而这套方案背后,既提升了30%办公效率,也合理化的节约了能源。

  不难发现,海尔智家从智慧楼宇的顶层设计开始,通过发布行业首个智慧楼宇大脑MetaBuilding及2项颠覆性科技,不仅能提高节能效率、办公效率,让楼宇建筑进入智慧化时代。同时也让海尔智家跳出了商用中央空调的单线竞争边界,进入到更为广阔的智慧楼宇蓝海中。这也意味着,海尔智家的布局将为公司的业绩持续增长提供动能。而为了持续的增长,进入2023年以来,海尔智家在其他业务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密集布局,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

  在国内,海尔三翼鸟4.0智慧家庭体验中心在广州开业,凭借数字化门店+沉浸式体验实现了获客数量的倍数级增长;海尔空调在开年首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后,又在2023年新科技发布会上发布了颠覆性新科技——可变分流科技,可以将空调冷热能力发挥到最大,挖掘市场增量空间。在海外,卡萨帝进军巴基斯坦,加速布局海外;AQUA品牌店落地望加锡,至此已进入印尼数千家商店;日本新生活季期间,海尔、AQUA双品牌冰箱、冷柜份额合计TOP1,洗衣机持续增速引领。

  海尔智家一系列的布局动作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Wind显示,截至1月31日收盘,海尔智家1月获得北向资金加仓逾1800万股,北向资金持仓市值达186.31亿元。

  如今,海尔智家在智慧楼宇上的技术创新引发行业突破,不仅是其“双碳”目标下推进降碳、零碳、负碳发展,践行ESG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开启业绩新增长点的关键一步,将引起资本市场新的关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