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国石化:未来3年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65%

张军 董添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日前,中国石化发布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暨未来三年(2024年-2026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未来三年,公司每年现金分红比例将不低于65%。

  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是公司积极响应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开展沪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的倡议》具体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公司提质增效,增进价值认同,增强投资者回报。未来,公司将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攻坚创效。

  继续回购股份

  8月25日,中国石化披露上半年业绩,董事会决定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146元,现金派息率达49.8%。同时,董事会批准股份回购方案,公司将继续实施回购。中国石化董事会提议,未来三年公司每年现金分红比例将不低于65%,在获得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后将生效实施。

  2022年8月28日,中国石化发布回购公告,9月21日首次开展回购工作。这是中国石化上市以来首次实施股份回购,以提升企业价值、维护股东权益。

  今年8月25日晚间,中国石化公告,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拟使用不低于8亿元,不超过15亿元的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票。回购股份的期限自董事会批准方案之日起不超过3个月,回购的股份将全部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中国石化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持续提高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质量,通过投资者热线、路演推介、反向路演、视频直播、可视化年报等手段,与利益相关方保持高效沟通。

  油气产量创新高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8万亿元,股东应占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2.6%。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国内油气当量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公司加强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四川盆地页岩气等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效推进,加快推进塔河、北部湾等原油重点产能建设,加强老油田精细开发;推进顺北二区、川西海相等天然气重点产能建设,持续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上半年,公司实现油气当量产量257.66百万桶,同比增长3.1%。

  同时,炼化业务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上半年,公司加工原油1.27亿吨,生产成品油7730万吨,其中汽油产量同比增长6.6%,煤油产量同比增长15.2%。化工方面,公司上半年乙烯产量649.6万吨,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产量同比增长17.8%;出口量同比增长17.8%;上半年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4006万吨。

  发挥成品油销售业务网络优势。上半年,中国石化成品油总经销量1.19亿吨,同比增长2.1%,其中境内成品油总经销量9014万吨。

  提升ESG管理水平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企业之一。着眼未来发展,马永生向记者表示:“公司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创新引领,强化精益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攻坚创效。”

  提升经营质量,拓展创效空间。马永生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加强产业链优化和区域优化,深挖系统优化潜力,统筹购运产储销全链条,强化成本费用管控,全力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产业链整体效益最大化。上游业务坚持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增储稳油增气降本;炼油业务坚持产销协同,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装置负荷,保障产业链高效运转;成品油销售业务全力拓市扩销,巩固市场份额;化工业务坚持“基础+高端”方向,持续加大细分市场、细分产品攻坚力度,全力降成本、拓市场、创效益,增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马永生表示,公司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游业务抓好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深地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做强做大油气生产基地;培育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业务,加快构筑“油气+新能源”多能互补格局。炼化业务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基地建设,统筹低成本“油转化”、差异化“油转特”,布局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打造更加安全集约、绿色智能、匹配协调的炼化产业链。成品油销售业务持续优化网络布局,推进充电、加气网络建设和氢能交通示范应用,完善易捷综合服务生态,巩固提升“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网络优势。

  提升ESG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马永生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科学决策和精益管理,全面从严管控风险。稳步实施碳达峰行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第二阶段方案,推动CCUS等负碳技术规模化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提效和增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ESG体系建设,提升ESG绩效,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