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资委:要通过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加大包括混改在内的各种改革力度

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资本市场中国有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显示,目前各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大概占A股市场的26%,市值大概占36%左右。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当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围绕上市加大包括混改在内的各种改革力度,尽管对国企资产证券化率没有具体指标,但方向是不用质疑的。上市公司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要方式,也是推进企业内部治理的重要渠道,相信经过三年的改革,代表混合所有制重要特征的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以及国有资本参与的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

  国资委:全面完成了中央企业的公司制改制

  中证网讯 (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完成公司制改制,需改制的68家集团公司全部完成改制,除极少数需清理整合的企业,中央企业子企业全面完成改制。96%的地方国资委出资企业完成公司制改制。

  国资委:2013年以来累计实施混改4000多项 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

  中证网讯 (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积极稳妥推进,国有资本功能进一步放大。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积极推进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企业混改,有效探索电力、民航、电信、军工等重点领域混改,2013年以来累计实施混改4000多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将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提高到超过70%,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混改的典型形式。

  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1+N顶层设计的施工图 重点聚焦八方面

  中证网讯 (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今后三年对于1+N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的一种落实,是施工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聚焦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即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抓好国企改革专项工程和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国资委:1-8月央企引进社会资本超1700亿元 同比增28%

  中证网讯 (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在中央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由于引进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由2012年底的将近27%提升到了目前的38%。今年1-8月,中央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引进了超过1700亿元的社会资本,同比增长了28%。同时,中央企业还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与广大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投资入股超过6000家的非公企业,投资总额也超过了4000亿元,形成了一批高精尖的“隐形冠军”和各领域的龙头企业。

  国资委: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进持股占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要分层分类推动改革,混改更多是要聚焦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要合理设计和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进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进来,作为积极股东参与治理,至于非上市公司相应的股比还可以再大一些,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

  国资委:力争2022年央企重点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5%以上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要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9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819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5%,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研发投入效益加回机制,把研发投入的资金在考核当中加到效益里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指标权重,加大科技奖励在考核当中的加分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增长。力争到2022年,中央企业重点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5%以上。

  国资委:聚焦五方面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全部,不存在“一混就灵”,也不能够“一刀切”,一窝蜂而上,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根据工作的成熟度,“一企一策”来加以推进。下一步,将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工作底线,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具体路径,按照“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翁杰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积极稳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一是不断拓宽混改领域和范围。积极推动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有序探索电力、电信、军工、民航等重要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推进的混改事项达到了4000项,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按照统计口径,混改企业的户数已经超过了中央企业法人单位的70%以上,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混改的主要载体,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占到了中央企业整体的68%,利润占到了86%。二是切实推动了经营机制的转换。以混促改,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涌现出了像海康威视、万华化学、中国巨石等一批具有示范性和标杆意义的混改企业。三是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带动力。据统计,在中央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由于引进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由2012年底的将近27%提升到了目前的38%,应该说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今年1-8月,中央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引进了超过1700亿元的社会资本,同比增长了28%。同时,中央企业还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与广大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投资入股超过6000家的非公企业,投资总额也超过了4000亿元,形成了一批高精尖的“隐形冠军”和各领域的龙头企业。
  他指出,下一步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分层分类推动改革。混改更多是要聚焦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第二,合理设计和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进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进来,作为积极股东参与治理,至于非上市公司,相应的股比还可以再大一些,第三,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对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希望混改的企业在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方面率先突破,真正形成富有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第四,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第五,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一定要做到混改进行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要覆盖到哪里。

  国资委: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聚焦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中证网讯 (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今后三年对于党中央、国务院“1+N”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的落实,是具体施工图。既然是施工图,一定是有项目、有完成的时间节点,也就是可衡量、可考核,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向社会各方有明确的交待。
  翁杰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在各地区、各部门和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深入地落实“1+N”政策体系,各相关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也取得了明显成绩,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质量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改革不平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面临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完全攻克,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企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他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四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也由此提高效率;五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六是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七是推动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行动落实落地;八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翁杰明表强调,希望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下一步,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落实工作:第一,抓好责任落实。要明确直接的责任体系,签订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竿子抓到底。第二,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要求,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扎扎实实做好地区和企业的落实落地。第三,推动基层创新,在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要赋予各地方以更大的改革自主权,鼓励各个企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开辟国企改革的一片新天地。第四,要抓好督查考核,国资委建立了在线督办系统,把重点事项列入其中,同时也制定了比较明确的考核办法,实际上就是挂图作战,务求实效。

  国资委: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兼并重组 从未设置界限

  中证网讯 (记者 刘丽靓)“我们从来没有在国企和民企的兼并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方面设置界限。”10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答记者问时表示,理所当然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兼并重组,也同样支持中央企业和中央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支持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只要兼并重组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避免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能够比较好地提升产业的集中度。
  翁杰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大力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下一步,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第一,推动国有企业围绕主责主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做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促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应急能力建设、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对于需要进的领域,以做强做优做精为明确的目标,支持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和专业化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配置相应的资源,提高他们的效率,也提高他们整体竞争力。在退的方面,对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和不良资产坚决退出。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主要是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进行布局。同时也要鼓励国有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其他企业有效互动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同时,也要构建新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在产业链、供应链整个领域探索新的有效的金融运行模式,提升产融结合的效果。
  第三,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建立央地合作的良好机制,也充分运用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区域发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第四,加大新动能的培育,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要指导推动中央企业更多地投资像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一系列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国资委:三方面着力加大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

  中证网讯 (记者 刘丽靓)10月12日,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资委对于中央企业的技术创新高度重视,专门在内部机构改革过程中成立了科创局,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组织引导加强科技创新加大了工作力度,在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等方面也给予了一些政策。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
  第一,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9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819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5%,将进一步健全研发投入效益加回机制,也就是把研发投入的资金在考核当中加到效益里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指标权重,加大科技奖励在考核当中的加分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增长。力争到2022年,中央企业重点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5%以上。
  第二,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作用,推动国有企业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研发平台,打造高水平的“双创”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同时要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应用,加速国有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第三,要持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国资委将积极履行出资人职责,制定完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比如在工资总额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的工资允许实行单列管理。再比如,在中长期激励方面,进一步加大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力度,对于攻关团队的个人持股比例、股权激励范围、收益分红比例等给予特殊支持。同时,鼓励中央企业灵活运用政策,通过推动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推动实施创新业务的员工跟投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分红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前不久启动的“科改示范行动”,将把综合的政策用到一个一个企业里面,更好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