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委外基金迅猛发展,一度喊出“得委外者得天下”的口号,但在资管新规出台前后,委外变得“萎靡”。
资管新规中明确提出“消除嵌套、严禁资金池、打破刚性兑付、严禁保本保收益”等要求,委外基金的格局也将重塑。不过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基金承接的委外规模有所缩水,但是资管新规和目前公募基金的运行方式最为契合,一旦市场逐步适应新模式,委外基金仍有先发优势。
委外基金由盛转衰
自2012年以来的金融扩张周期中,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保持在50%以上。
委外业务由此应运而生,顶峰时期规模超过9万亿。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 基金公司专户资金来源中银行委托资金为2.73万亿元,占所有资金来源的比例为58.1%;基金子公司专户资金来源中银行委托资金为6.42万亿元,占比63.1%。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计银行委外资金规模为9.15万亿,占总资金来源的比例为61.52%。
不过由于2016年市场表现较为平淡,当年基金公司专户产品平均收益率仅2.30%,多数委外基金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一时间争议声四起。
2017年随着监管趋严,去杠杆、去通道已是大势所趋,委外基金开始由盛转衰。根据比例测算,2017年底,委外基金的大致规模约为7.6万亿。到了今年一季度情况越发严峻。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基金公司专户规模合计4.79万亿元,基金公司子公司专户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6.82万亿元。如果按照委外此前的占比来测算,委外的规模已降至7万亿上下,相比高峰时的9.15万亿,缩水23.5%。
“2017年之前,我们公司的委外规模还不错,但之后不停地减少,到现在委外业务已经萎缩至1个亿左右。专户业务受去通道、去嵌套的影响较大。行情内的情况都差不多,2015年、2016年大家都在拼命地争取委外,但后来发现委外只赚规模不赚钱。由于基础市场不好,委外大部分没有达到预期业绩,所以能够领到业绩提成的公司凤毛麟角,目前又面临严监管,所以我们从2017年以来就不把工作重心放在委外资金上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公募基金占据先发优势
对于委外基金的未来,多数机构认为,基金公司的专户仍占据一定优势。中信证券认为,目前委外继续处于“量减质优”阶段,一方面,对资金空转现象突出、嵌套层级较多、加杠杆较明显的领域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对基于主动管理、以资产配置组合管理为目的的委外,给予足够的空间。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资管新规对金融市场的短期影响偏向利多。从中长期来看,资管新规中去杠杆、去嵌套、破刚兑等原则都已经或正在落实。在资管新规发布前,证券、基金机构就已根据各项监管措施,更新调整了投资者适用性、分级基金、定制公募、货币基金等方面的投资安排。相比之下,商业银行、信托等机构可能还要经历更漫长的调整期。
“资管新规的很多规定是根据公募基金的规定套过来的,因此对于公募基金来说,需要调整或改变的地方不多,整体的延续性很好。对于委外这块,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出来,不过万亿的理财市场总需要专业人士去管理,虽然短期内由于形式的改变,合作规模有所缩减,但随着细则的逐步落地,市场逐步适应新模式后,新的发展会更加规范透明,更有利于长期发展和规避系统风险。”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而原有的专户和委外合作模式将发生改变。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的产品经理认为,委外的资金来源多是银行,基金公司想要穿透到底非常困难。“比如合格投资者这一项,按照专户的要求,一个产品的持有者不超过200人,门槛不低于100万,委外资金一来就是几千万甚至过亿,里面具体有多少投资人,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年限、理财资金等情况,我们都很难得知。如果分层更多,如嵌套到三层,则更为复杂,穿透管理的难度很大。”
此外普遍存在“安全垫”产品是否还能存续目前仍不得而知。以往,银行在做委外时会要求管理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兜底”,比如发行一个1亿的产品,银行出资9000万,管理公司出资1000万,如果净值向下波动10%,则先亏管理公司的资金,如果盈利,则可提取业绩报酬。
“以前这种做法很常见,基金公司为了规模,也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不过这种‘类保本’产品属于灰色地带,未来能否继续存在,还要看资管新规的细则,不过我们公司认为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华南一家公募基金市场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