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主编手记】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兴全

余喆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周,兴全合泰首发认购规模高达495亿元,兴全基金的号召力再次得到市场验证。这样一家曾经低调的公司得到更多普通投资者认可,对行业来说并非坏事。但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21年,为何兴全这样的公司少之又少?

  兴全的成功其实并无奥秘,很多媒体都有过总结:注重投研、着眼长期、坚持侧重主动权益的精品店战略,实际上大多是监管层对基金业一直以来的要求,也是很多基金公司高管常挂嘴边的原则。但从结果看,能将简单原则贯彻到位的基金公司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首先,着眼长期要靠良好的公司治理做保证。有意思的是,从股权结构来看,兴全并非一家具有个人持股“先进模式”的公司,这虽带来一定的人才流失,但也说明,股权激励并非万能药,更关键的是公司治理。无论基金公司的股东是国企、民企、外企还是个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要协调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关系,股东对管理层进行恰当的激励和约束。简单而言,基金公司的股东要着眼长期利益,对公司管理层给予长期信任,这是基金公司着眼长期的前提。遗憾的是,对基金公司股东而言,目前缺乏合理的内外部制度约束引导其利益诉求的长期化。

  其次,公司战略需要谨慎选择并长期坚持。基金公司的发展战略并不唯一,只有适合公司资源禀赋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才是合适的。行业历史上不乏选择精品店策略的公司,如聚焦分级基金、定增的公司,但都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夭折。同时,坚持长期战略意味着对短期利益的取舍,比如熊市环境必然使专注权益基金的公司规模缩水,这种情况下能否坚持长期战略非常考验公司管理层的定力。

  最后,坚持长期战略要靠稳定的核心团队做保证。纵观基金业历史,取得成功的公司都依靠长期稳定的核心团队做保证。公募基金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核心团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总结到这里,答案已经很清楚。上述几个因素其实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行业内很多基金公司既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急功近利,又缺乏优秀的人才制定发展战略并长期执行,核心团队还变来变去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基金公司如何能成为下一个兴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