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私募总规模接近16万亿 上海3.7万亿继续领跑

吴君证券时报电子报

   12月16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11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最新数据显示,私募基金管理的总规模达到15.91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了2.17万亿;存续私募管理人为2.46万家,管理基金9.47万只。11月证券私募增长显著,单月新备案基金1972只。上海私募以3.7万亿元的规模领跑。百亿证券私募增长迅速,达到64家;百亿股权私募有184家。

   私募规模达15.91万亿

   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私募基金管理的总规模达到15.91万亿元,较上月增加739.46亿元,环比涨幅为0.47%。从总体来看,今年前11个月,私募规模涨势较猛,共增长2.17万亿元。

   11月底,存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4611家,较上月增加98家,环比增幅为0.4%;管理的基金数量有94739只,较上月增加1784只,环比增幅为1.92%。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8908家,较上月增加40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有15026家,较上月增加59家;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有9家,较上月持平;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有668家,较上月减少1家。

   协会表示,今年11月,在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的机构180家,办理通过的机构149家。中止办理11家相关机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51家。

   证券私募增长最显著

   从私募基金内部的情况看,11月存续产品数量和规模增加最多的依旧是证券私募。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为3.74万亿元,较上月增长620.58亿元;存续产品数量为52599只,较上月增加1403只。记者发现,相较10月份5000多亿元的增量,11月份证券私募规模增长显得比较平淡。

   其次是创业投资基金,11月底的存续规模为1.57万亿元,较上月增长257.35亿元;存续产品有10022只,较上月增加258只。还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续规模为9.43万亿元,较上月仅增长56.63亿元;存续产品有29307只,较上月增加237只。

   此外,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的存续规模为9.96亿元,11月增长1.2亿元,新产品增加1只,目前为10只。

   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的规模则继续下降,11月底规模为1.16万亿元,较上月减少196.30亿元;基金数量减少115只,存续产品为2801只。

   从私募基金产品最新备案情况看,今年11月份,协会新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为2664只,较上月增加823只,环比上升44.7%;新备案的规模为1146.61亿元,较上月增加553.75亿元,环比上升93.4%。

   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备案的数量最多,有1972只新产品,占新备案基金数量的74.02%,新备案规模622.77亿元,环比上升138.75%;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新备案398只,新备案规模316.45亿元,环比上升45.01%;创业投资基金新备案293只,新备案规模206.19亿元,环比上升81.19%。由此可见,在股市较为火热的情况下,证券私募基金新发产品比较多,募集规模也相对较大。

   上海私募继续领跑

   从地域分布看,截至今年1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按注册地分布来看(按36个辖区),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宁波)和广东省(除深圳),总计占比达70.41%,略低于10月份的70.45%。

   10月份,上海私募规模首次超越北京,成为全国私募管理人数量和规模均最高的地区。11月上海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最新的管理基金规模为3.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管理人数量为4663家,管理基金数量为26692只;北京的私募管理规模为3.57万亿元,位居第二,管理人数量为4356家,基金数量为15492只;深圳位列第三,管理规模为1.96万亿元,管理人数量为4492家,基金数量为16078只。

   今年在市场行情带动下,多家私募机构规模迅速突破百亿。格上研究发布的11月私募月报显示,目前国内证券类百亿私募机构数量达到64家,较去年底增加了33家。新晋百亿私募包括正心谷资本、彤源投资、盛泉恒元、衍复投资、林园投资等。

   协会数据还显示,截至12月16日,规模在100亿以上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有184家,新晋者包括国创基金、中保投资等。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