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认基金“打头阵” 公募布局“跨境理财通”
在“跨境理财通”试点的合格理财产品中,基金产品被列入“南向通”“北向通”购买篮子中,目前相关基金公司已启动产品布局。实际上,公募早在2015年7月就开展了互认基金,抢先布局两地互通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在“跨境理财通”试点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理财将有更为丰富的选择。
多家基金公司出手
根据试点细则,在试点初期,内地和港澳居民所能投资的产品,均限定在中低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公募基金、银行存款等。需要指出的是,对“北向通”投资者而言,公募基金成为此次“跨境理财通”重要的投资品种之一。“北向通”投资的公募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范围限定为“R1”至“R3”级,属于中低风险产品。
市场人士指出,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风险等级在“R1”至“R3”级的公募基金数量已超过4900只,管理规模近10万亿元。其中,稳健风格的纯债基金、攻守兼备的“固收+”基金等产品,有望成为“跨境理财通”背景下,为港澳居民提供优质人民币资产的投资理财工具。目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启动相关的产品布局。
作为内地首家港资控股的基金公司,恒生前海基金自2020年下半年就着手备战“跨境理财通”业务,希望挑选出合适产品在合作银行上架销售。恒生前海基金相关人士表示,“跨境理财通”是全新的渠道,有利于扩大基金公司的销售范围,增加内地基金公司在港澳市场的影响力,提高国际化水平。
抢先布局互认基金
早在2015年7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香港证监会就联合开展了两地基金互认,符合条件的基金可在对方市场进行销售。其中,内地公募基金到香港市场销售称为“南下互认基金”,香港公募基金到内地市场销售则称为“北上互认基金”。
互认基金发展6年以来,呈现出“北热南冷”态势。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北上互认基金的累计销售额在2016年2月底就“破亿”,在当年4月底“破十亿”,并在当年11月底“破百亿”。截至今年7月31日,北上互认基金的累计销售额已达到722.97亿元,在剔除557亿元的投资者赎回或分红额度后,累计净申购额为165.98亿元;相比之下,南下互认基金的销售额直到2016年8月底才突破亿元,到2018年6月底“破十亿”。截至今年7月31日,南下互认基金的累计销售额为27.81亿元,不到北上互认基金额度的5%。
Wind数据显示,目前已注册的北上互认基金和南下互认基金数量分别为170只和55只,近1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分别为9.16%和29.98%,近3年的平均回报率分别为30.55%和112.32%。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直言,香港投资者对内地公募基金的认知度尚有不足,对内地公募发行的互认基金认购热情普遍不高。
选择更为多元化
天风证券表示,“跨境理财通”首次将公募基金纳入其中,使之成为除了互认基金、QFII、QDII以外,又一个境内外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基金产品的渠道。
以QDII为例,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显示,截至今年8月30日,外汇局累计批准QDII额度1498.19亿美元。与6月2日发布的审批情况相比,此次QDII额度扩容新增25亿美元,易方达基金、天弘基金和博时基金,分别获得10亿美元、10亿美元和5亿美元的新增额度。截至目前,共有6家基金公司的QDII总额度超过30亿美元,分别是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和博时基金。
分析人士认为,历经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发展阶段后,粤港澳大湾区和香港地区的投资互动越来越频繁。奥纬咨询近期调研报告显示,近70%受访的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者倾向买卖跨境投资产品,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并长期持有,其次是提高投资回报。此外,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近期对1036名内地居民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有兴趣通过“跨境理财通”投资香港的基金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及实现多元化投资组合。
恒生前海基金表示,内地居民个人财富的增长和积累,使得分散投资及多元化、国际化配置资产的需求日益增长。“跨境理财通”机制的落实,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管理财富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