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浙商基金量化部总经理查晓磊:大数据引领“精准投资”

李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信息大爆炸时代,机会纷沓而来,困扰也随之而至——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去芜存菁,捕捉到价值投资的亮点?这成为横亘在所有A股投资者面前的问题。

  在浙商基金量化部总经理查晓磊的眼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将成为解开这个问题的“金钥匙”。他表示,通过大数据抓取获得各种宏观和行业风向指标,能够帮助投资者在A股决策时领先一步。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大数据投资如虎添翼,将会更加快速而且准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投资”。正在发行的浙商基金大数据智选消费基金,就将通过浙商基金升级版的大数据投资体系,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精准投资”机会。

  从1.0版跃至2.0版

  在查晓磊的分析体系里,大数据投资从面世至今一共历经了两个阶段:此前数据维度相对单一的1.0版本和目前数据来源丰富、与人工智能结合的2.0版本。

  事实上,即便是在数据维度相对单一的大数据投资1.0版本中,很多投资者已经尝尽甜头。以今年表现强劲的白酒股为例,在白酒板块股价频频上攻之前,拥有行业大数据的部分机构投资者已经发现,白酒的终端销售数据连续超出预期,价格也开始上浮,这意味着当时的白酒股价格存在低估,而这部分机构投资者提前布局白酒股后,也充分品尝到了白酒股今年强势上攻的甜头。

  查晓磊向记者表示,海外企业通过大数据进行投资决策早已流行。如沃尔玛就通过对历史交易记录庞大数据库的观察发现,飓风季节手电筒销量增加,蛋挞销量也增加,此后飓风季节将手电筒和蛋挞放一起销售,销量大增。此外,商家还观察发现,将啤酒和尿不湿放一起供爸爸采购,销量也会大增。在国内,2016年5月底,浙江金华某橡胶厂根据接到的特朗普面具订单数量远超希拉里,成功预测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将获胜。这些都是大数据的神奇效果。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维度的不断扩张,1.0版本的大数据投资决策就有点不够用了。”查晓磊说,“一方面,数据维度单一,‘大数据’不够‘大’,主要是在发掘舆情或电商或支付数据与行业变化关联性,而且会出现情绪类指数‘追涨杀跌’的情况。不仅如此,由于大多数为非一手数据,如果数据提供方过度清洗数据,电商或支付类数据就不能全面反映行业热度和温度。此外,大数据1.0版基金多在投资决策的某一环节而非整个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极少大类和行业配置,无组合再平衡,大数据只是作为个股投资的多因子之一。”

  除了上述因素外,多数基金公司的投研系统并不具备独立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只能依赖合作商对大数据进行加工——这也被查晓磊视为倒逼大数据投资升级至2.0版本的重要原因。查晓磊称,要想将大数据投资成功升级至2.0版,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数据源更大,更多维,包括但不仅限于舆情、电商、支付,杜绝追涨杀跌,并且更前瞻;第二,大数据应用应当贯穿大类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个股投资以及组合再平衡始终,更好地找到大数据与投资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落实到因果关系,数据处理需要更好地感知资本市场的热度和温度变化;第三,自主开发投决平台系统,积累自主数据和AI技术能力,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投研效率和投资业绩。

  建大数据“壁垒”

  查晓磊告诉记者,为了构建2.0版大数据投资体系,自2015年开始,浙商基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不断构建和打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数据投资模式。

  “浙商基金所构建的大数据投资模式,是一个智能投研平台,其核心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能够将投研的每一个环节,从查资讯、数据整理、研究分析到最后的绩效评估,都用智能化、数据处理的方式嵌入平台中。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积累形成知识库,未来在知识库中发现规律、发现可能的投资机会。”查晓磊说,“我们已经实现三大层次、六大维度的海量大数据:全面前瞻的覆盖数据全链条。而且,我们的数据都是一手数据,数据颗粒细腻,能够较好地监控市场和行业边际变化,反映市场的温度和热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全国第二大支付公司通联支付作为兄弟公司提供一手脱敏数据,这在数据来源和质量方面也是一个显著的优势。”

  查晓磊表示,浙商基金大数据可分为前瞻类数据、确认类数据和反应类数据三个层次。前瞻性数据,可以通过抓取新闻数据和论坛数据,前瞻性地挖掘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和异象,以及需求所发生的潜在边际变化;确认类数据,则是获取支付数据和电商数据,了解支付的细分行业、销售额、笔数、刷卡数,以及实际的销量和价格等;反应类数据,通过获取舆情数据和资本市场数据,了解舆情的热度、市场的反应,捕捉市场对消费行为和需求变化的反应,并预期不同投资者的情绪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兄弟公司,通联支付为浙商基金提供了海量的刷卡消费大数据,其支付业务覆盖全国36个省级区域、280多个二级地市、1800多个县域近200万家商户,成为浙商基金大数据智能投研平台的重要优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