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基金:基金业直播热的冷思考
直播带货的风潮,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近期已向基金业蔓延。据了解,不少公司在费用上都向直播倾斜。几乎每天朋友圈都有三五条直播广告。内容上当然不是像“Oh,my god,买它”这样的风格,大多是某某行业的投资机会,相关的基金经理则是要么宣称将发行类似的新产品,要么是宣称已在这个板块赚到了钱。这种情况,公募和私募都有。直播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利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但基金行业是不是如普通的商品一样,也适合搞直播呢?
基金产品有特殊性
基金产品和普通的货物有很大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传统的商品卖出去后意味着一个流程的完结,使用价值转移完成。但是基金这种商品,在发生购买行为后,服务才真正开始,投资者买基金买的是未来收益与风险的期望。
从某种程度上说,基金是一个严重个性化的产品,不可能存在适合所有人的基金。这是因为投资最终的结果,既和市场相关,又和基金经理能力相关,同时也和投资者自身的操作相关。对应这三个问题,投资者常见的现象是:买在市场高点,赚钱就很难;买到差产品,赚指数不赚钱;频繁操作,基金赚钱而投资者不赚钱。从基金的长期历史来看,第三种情况常见。那么,为什么基金赚钱投资者不赚钱呢?为什么频繁操作呢?主流的观点是投资者不理性。但如果反过来看,投资者之所以拿不住,还是在于不适合。因为买的是未来的期望,一旦和预期不一致,就会放大恐惧和贪婪。
不存在适应所有市场的基金,也不存在一直上涨的基金。净值的回撤与波动是永恒的旋律。那么,在基金的销售上,就要专注于描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特征,让这种特征鲜明,尽量涵盖各种情形下的推演,而不在于什么好就推什么。相反地,把产品可能遇到的困难说多一点,进行一些投资者的选择,放弃短期利益,反而是最明智的方法。
基金的品牌不是靠宣传
年初的时候,一位私募管理人对笔者说:“我们之所以规模不大,是因为品牌不强。今年要多做宣传,多参加论坛,多露脸。”不知道目前该公司的情况怎样,笔者也很少关注该私募。原因在于笔者始终认为,对于资管来说,合规第一,业绩第二,规模第三。在第一层做好之后,绝大部分的精力应该放在第二个层面上来。人的精力是一定的,过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做宣传,做规模之后,放在投资上精力就少了。相对而言,优势下降了,就不是在做一个长期正确的事。
基金的品牌不是靠宣传,宣传得到的是月份牌,每个月有每个月的好,这个月撕掉后,又有谁知道?资管品牌始于业绩,发扬在理念,修得正果在责任。以现在行业中品牌较好的几家公司为例:淡水泉、高毅、睿远、兴全,长期业绩都很好。理念也与业绩相匹配。淡水泉的逆向投资、高毅的价值投资俱乐部、睿远的价值理念,在规模上相对都比较克制;高毅一般规模增大后,会暂停一段时间,等能力提升再募资;兴全在两次市场高点劝投资者理性;睿远也对旗下几只基金采取比例配售。
资管行业天生具有杠杆属性,对于投资人来说,所投资产品的管理人一切不以提高收益率为目的措施,都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