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兴证全球基金刘琦:践行复杂系统理论下的“科学投资”

王鹤静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北京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博士,历任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光大理财固定收益部总监,刘琦“身披光芒”,职业旅途最新一站来到兴证全球基金,担任固定收益部副总监。

  转战多家头部公募基金公司与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过数百亿元规模的净值化产品,刘琦最大的感悟就是:“固收投资,首先要考虑的是为投资者实实在在赚到钱,不出现大的回撤,排名仅仅是考察基金经理能力的一个方面。”

  宏观配置与价值选券相互验证

  谈到投资框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往往是被广泛提及的两条路径。历经多轮行情的洗礼之后,刘琦将其细化和归纳为宏观配置与价值选券相结合的方法论。

  “宏观配置主要是自上而下对大类资产配置进行判断,然后在固收与权益的细分方向上,分别做出相对独立的投资策略;而在自下而上的券种选择上,我相对更偏向价值。通过这两方面的相互验证与比较,不断校正、优化投资组合,这样就搭建起了基本的投资框架。”刘琦介绍。

  通过这两种方式,刘琦表示,能够有效解决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控制债券久期、杠杆以及权益仓位等市场常用方式其实就是自上而下;价值选券主要是自下而上,在合理把控估值的同时,建立起一定的安全边际。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有助于解决各自单独无法处理的风险问题。刘琦举例:“宏观配置主要是管控系统性风险,出现时需要降低权益仓位和债券久期。但当总体风险不大的时候,价值选券就可以保障在安全边际下参与投资。”在刘琦看来,安全边际即为估值、增速与质量的动态平衡,估值偏低,增速适度,同时公司质量较好,正是他给自己的投资组合中标的定位的基础画像。

  “从过往的投资表现来看,我在固收投资上偏向左侧,这样可以避免过于右侧情况下同向投资导致的流动性缺失问题,偏左侧往往能够拿到比较好的资产;权益投资我则会偏向右侧,催化剂的出现往往是重要的介入买点,右侧布局可以带来一定的成长性保护。”刘琦表示。

  复杂系统理论在投资中落地

  宏观配置与价值选券相结合的理念并非“空中楼阁”。刘琦介绍,他整体的投资理念脱胎于自己读博时候研究过的复杂系统理论。

  “前些年我在做研究员的时候,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去分析宏观环境。但是2015年的市场行情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我突然意识到,股债的变化不正是复杂系统里面典型的临界现象吗?所以我重新开始研读自己的博士论文和相关书籍,还加入了研究复杂系统的学术圈子,就是想试着把这套理论融合到我的投资理念当中去。”刘琦表示。

  那么复杂系统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刘琦介绍,宏观世界是高度非线性的环境,充斥着各种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很多大的风险往往都是小的风险累积形成的。所以在做投资的时候,刘琦非常注重对异常现象的日常观测和持续追踪,根据积累起来的重要数据,才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判断。

  给复杂系统建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刘琦坦言,复杂系统理论当中包含很多小的模型,而且由于影响投资的因素过于复杂,很难用单一模型“包打天下”。所以,刘琦更加坚定了把这套理论语言转换成投资语言的决心。

  “宏观环境不是科学中证伪的逻辑,而是演绎的逻辑,基本上都是模糊的相关性,很难做出科学判断。但如果从微观出发,例如根据财报数据就能反复证明一家公司的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到底怎么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演绎逻辑在科学性方面的不足。”经过七、八年的个股投资与反复试验之后,刘琦发现,宏观配置和价值选券的结合是行之有效的,这也成为他最终落地的投资语言。

  应对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

  近年来,全球化、地缘冲突、政策工具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刘琦深刻地体会到,六、七年前还能够用演绎的方式进行预估,而现在面对这个更加不确定、更加复杂和模糊的时代,刘琦愈发感受到了复杂系统理论对于投资的导向作用。

  “应对非线性特征突出的‘乌卡时代’,一方面,首先在投资上要比以前更加谨慎,把控制风险摆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争取收益,投资策略也应当更加稳健一些;另一方面,提高组合的流动性要求,能够及时止盈止损,提高灵活性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多年下来,刘琦对市场心生敬畏,也逐渐理解了风险背后的含义。

  展望下半年的市场形势,刘琦判断,债市可能还是偏震荡的格局,下跌的风险不会很大,整体持中性偏谨慎态度;股票市场可能处于磨底回升的过程,弹性程度仍需继续观察;可转债整体上是阶段性为主的投资,目前估值水平偏贵或处于中位数偏上,参与时会相对偏保守。

  据悉,拟由刘琦担纲的兴证全球兴晨六个月持有混合已于7月10日起发行。刘琦介绍,该产品与以往的偏债混基的区别在于,对权益仓位设置了30%的上限要求。一方面,希望通过控制含权资产比重来控制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将产品的权益中枢、中长期回报预期控制在相对合理的区间内,更加强调投资风格的稳定性,以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