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注册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 28家“小巨人”IPO融资156亿元
近一个月以来,专精特新企业一直保持着“热搜体质”,并持续获得政策聚焦。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月27日召开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提到,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资本市场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大背景下,创业板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以下简称“小巨人”)做优做强效应凸显。
截至今年7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公布了三批“小巨人”企业名单,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记者根据深交所公布的数据梳理,已有132家“小巨人”企业在创业板上市,IPO融资金额合计570亿元。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中包含了28家“小巨人”企业,IPO融资金额合计156亿元。此外,“小巨人”企业登陆创业板后,积极利用再融资工具,持续做优做强。截至8月20日,在上述28家“小巨人”企业中,科翔股份披露了再融资方案,拟合计募集资金11亿元。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创业板自设立以来,就承载着服务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使命。实施注册制之后,创业板继续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同时借鉴了科创板的成功经验,增加了上市条件的包容性,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提供助力。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大多分布在机械设备、电子、汽车、医药生物等专精特新产业领域。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一年来,助力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按证监会行业分类统计,注册制下28家“小巨人”企业广泛分布于16个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三行业公司数量居前,合计为11家,占比39%。
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28家“小巨人”企业总市值达到1412.31亿元,平均市值50.44亿元。其中,市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公司有3家,占比10.71%;市值在50亿元-100亿元的有9家,占比32.14%。
虽然市值整体不高,“小巨人”企业却展现出优异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28家“小巨人”企业202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57.66亿元,同比增长15.32%;实现归母净利润26.68亿元,同比增长22.47%。2021年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37.32亿元,同比增长62.52%;实现归母净利润6.11亿元,同比增长104.11%。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加强研发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财报数据显示,上述28家“小巨人”企业2020年全年及今年一季度的平均研发支出分别为2441.3万元、652.1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分别为4.34%、4.89%。
董忠云认为,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坚守板块定位,引入“市值”指标,与收入、净利润指标组合形成“3+2”五套差异化上市标准,增加指标包容性,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助力包括“小巨人”在内的创新型、成长型公司做精做大做强。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巨人”企业最大的挑战来自发展初期,受规模、资金等因素限制,其面临的市场风险和发展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在培育期需要市场多个纬度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在成长期,“小巨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企业自身合理合法用好资本市场工具,对标主板或其他上市龙头企业,努力成为细分市场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