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业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防风险与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的政策背景下,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与同业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信托公司如何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银监会信托部主任邓智毅。在邓智毅看来,信托行业整体风险可控。长期来看,大资管统一监管要求利好信托公司发展。从监管机构角度看,出于跨市场投资的便利而产生的通道业务有其合理性,但对于那种加剧资金空转、无故拉长资金链条、为监管套利而进行的嵌套要坚决反对。
“下一步要突出以强监管和严监管的理念引领信托业健康发展。”邓智毅强调,信托公司发展业务要真正回归信托本源,真正回归到支持实体经济上来。
大资管新规:长期利好信托业
中国证券报:信托行业风险状况备受关注。目前,信托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如何?如何看待信托行业面临的去杠杆、去通道压力?
邓智毅:截至去年底,信托公司全行业受托资产规模达20.22万亿,其中不良项目规模大概是1117亿元,不良率很低,总体而言,信托行业风险可控。
在去杠杆方面,根据相关规定,信托公司不能随便举债,因此,信托行业整体杠杆率不是很高,但局部有一些苗头和趋势值得警惕。在去通道方面,作为监管部门,首先,不主张纯粹的为通道而通道,对于纯通道业务要予以遏制、压缩。要对通道业务有正确理解。当下,投资者需求日益多元化,要求资产跨市场、跨品种配置资产,从而导致资管产品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不同机构之间进行一些业务合作,由此产生的通道业务有其合理性。但对于那种加剧资金空转、无故拉长资金链条、为监管套利而进行的嵌套,我们坚决反对。其次,对于去通道,我们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在2016年信托业年会上,我们对信托业务重新进行了划类和规范,其中专门列出了“同业信托”,目的是把一些合理的跨市场需求阳光化。下一步,要去伪存真,把通道业务规范起来。
中国证券报:对于大资管行业而言,监管协调机制正加快建立。监管标准统一,对信托行业有何影响?
邓智毅:大资管统一监管要求,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一行三会”部际协调机制下,部门之间不断达成的共识,共同维护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一种方式。总方向是,按照同类业务基本属性确定最基本的标准规范,立足于最基本的门槛,最终目的是减少跨市场套利。
对于信托公司,其影响要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首先从短期看,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信托公司现在面临资产荒等问题的困扰。
从长远看,对信托公司长远发展是利好。毕竟,信托公司是持牌的有监管的金融机构,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坦率地说,在各类资管公司中,信托公司应是资格最老、管理规范的一类。此前,信托公司大量业务流向其他一些低门槛的资管机构,而从去年以来,一些业务正在回归信托行业。随着监管要求相一致,监管套利空间减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理性的回归。
中国证券报:在此背景下,您对信托公司业务发展有何建议?
邓智毅: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信托公司也要识大局。从业务上来看,纯粹做通道,也是一个鸡肋。有时候做一笔看似很大规模的业务,实际就赚几万块、十几万块,而一旦出现状况还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占用大量人力物力。所以,信托公司要忍住阵痛,借此机会把水分挤掉,真正回归到信托本源,真正回归到支持实体经济上来,不要为了追求规模而通过通道业务吹大泡泡。
八大业务分类:先试点,再推广
中国证券报:《信托公司条例》制定目前进展如何?
邓智毅:目前《信托公司条例》初稿已转给国务院法制办。年前,我们和国务院法制办专门召开会议,逐条预审,积极推动条例出台。《信托公司条例》作为一部针对信托公司的行政法规,将在《信托法》与三项银监会部门规章间,作出很好的衔接,进一步完善信托公司监管制度体系。例如,《信托公司条例》涵盖信托业保障基金、信托登记平台、信托公司日常建设等方面,具备行政处罚权,对于规范信托公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证券报:在此前举行的信托业年会上,信托业务被划分为八大类。对此,监管机构将如何实施?
邓智毅:业务分类是信托行业的根本性制度,对此我们会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我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改革试点的前期工作,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在全行业推广。同时,其中涉及到信托业一些会计制度,比如一些科目的归属、规范,我们也会与财政部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这一事情。
之所以先要进行试点,是因为尽管这一分类很完备,但这些年信托行业发展创新步伐较大,我们担心这一分类能否将现有业务“一网打尽”。如果经过试点,证实确实没有问题,现有业务都能够归类到这八类中,那么我们下一步全面推广就有底。目前,我们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从中选取一些条件较好的公司进行试点。毕竟在试点过程中,一方面要推进新分类制度,另一方面旧的业务分类制度仍要正常进行,对公司内部管理、人才储备、风控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信托产品登记平台:有望上半年上线
中国证券报:信托业保障基金的费率是否会调整?
邓智毅:信托业保障基金是构建中国信托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稳定信托公司发展,化解信托公司风险,存在非常必要,目前运行非常好。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由于信托业保障基金采取费率的形式收取,所以必须要平衡好抵御风险与适度规模。我们初步认为,信托业保障基金规模在1000亿就足以应对行业风险,所以目前正在研究、测算调整相关费率,从而既保障行业稳定,又不能无限扩大规模。
中国证券报: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已经挂牌成立,后续工作进展如何?对其如何定位?
邓智毅:信托制度比较独特,信托登记在信托制度中具有特殊意义。尽管早在2001年的信托法颁布时就提出建立信托登记制度,但这些年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直未能落地。去年底,中信登挂牌,目前正按照预定方案有序推进,相关内部业务运行制度正在推进中,争取早日上线。我们逐步建立相关登记制度,目前只是产品登记,距权属登记还有一定距离。至于信托登记平台上线时间,我们争取往前赶,上半年上线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证券报:去年以来,信托公司上市呼声又起,目前已经有几家信托公司通过多种方式间接登陆资本市场。对此,您如何看?
邓智毅:信托公司作为一种市场化较充分的公司,这些年来在资本多元化方面,步伐迈得比较大,例如在68家公司中,有将近一半由民营资本主导。从发展趋势上看,要强化信托公司大公司、大品牌的责任意识,就必须建立动态资本金补充机制,必须是有一定资本实力。另一方面,股份制改造是相对最优的组织形式,上市有利于加强市场监督力量,能够促使信托公司在阳光下快速成长,也有利于信托公司发展壮大。基于此,我们鼓励信托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条件成熟时上市。
但上市,我们只是一个准出部门,还涉及到证监会这一准入部门。我们一直在呼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争取信托公司能够拥有和一般金融企业、甚至工商企业一样的待遇。
我们也要求信托公司,如果真正要上市,还是要逐步确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业务体系,这样才能经得起市场挑选。此外,资本市场也是多元的,既有境内市场,也有境外市场,信托公司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上市地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