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政可承受红线再强调;清库后多地重启PPP项目
“最严清理”后PPP进入“拼质”阶段
在1.8万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资被清理出库之后,多地开始启动新的PPP项目。专家指出,PPP有望在升温中迎来新一轮发展,进入“拼质”阶段。
近日,在PPP为期四个多月的“最严清理”之后,财政部发布了各地开展PPP项目集中清理工作的最新进展:截至4月23日,各地累计清理退库项目1695个、涉及投资额1.8万亿元;上报整改项目2005个、涉及投资额3.1万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PPP研究所专家卓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清库是对之前PPP发展过热的直接降温,主要是为了PPP中长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风控部经理表示,被清库项目中不乏借道PPP变相融资、注重短期利益轻视长期运营的情形。“纯付费的、政府兜底类的基本都清退了,‘假股真债’不能当资本金,央企参与PPP也被严格控制了。”
新的规范文件也在出台。日前,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规范管理的通知》(54号文)提出了项目前期、采购、签约、履约等各实施阶段的12个“不得”,为PPP合规运作戴上“紧箍咒”。财政部还发布了《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汇总分析报告》,再次强调要筑牢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10%限额的红线。
地方层面,各地也纷纷落实清理工作,并出台新的发展规范文件。截至目前,已经有北京、湖南、新疆、山东、云南、杭州、吉林等地发布专项文件整治、规范PPP项目。此外,湖南、大理两地率先发文,对PPP和政府购买服务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青岛全面调研摸底全市所有PPP项目,并以规范PPP发展、管控隐性债务风险为目标,积极探索监管联动。
在经历清理整治之后,PPP模式一度“遇冷”,但最近也有一系列积极信号释放。4月25日,文化旅游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明确在旅游景区、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领域推广PPP模式。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投融资方式,规范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开始启动新的PPP项目。例如,5月11日,西安市举行2018年第一批PPP项目推介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PPP项目104个,总投资2172.98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创新高。单个项目投资额100亿元以上的有8个,占全部项目的8%。总体上看,发起项目质量提高,使用者付费项目明显增多。项目分布领域全,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市政工程、健康医养等。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朱振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PPP清库已接近尾声,通过对存量项目进行了二次规范筛选,不合规的项目已被清理或要求整改,现有入库项目基本符合要求,有利于PPP质量的提升和后续的规范发展。
“未来规范的PPP项目还是受欢迎的,但肯定不会像之前那样泛化,会出现一些结构性分化。考虑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增量项目的空间相对有限,PPP项目质量将被严控。另外,存量PPP项目市场值得关注,对PPP项目的运作实施提出了更大的考验。”朱振鑫说。
从地方政府成功的PPP经验来看,卓识指出,未来PPP项目应该具备三大要素:一是具备中长期的现金流;二是符合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内在需求;三是把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相结合。
展望趋势,卓识表示,未来PPP操作将更加合法合规,更加透明,也更加标准化;此外,项目的质量、现金流以及内在的经营性、公益性都会有所改善,新入库项目的标准和可投资性也会随之提升;还会有大量的存量项目进入PPP存量模式中来,PPP项目逐渐从新建项目向存量项目转换,更注重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国有资本运营。(记者 孙韶华 王文博 实习生 左翰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