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涉海就业人员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7%,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2.7%的人口贡献了近一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与之紧密联系的我国国民海洋经济意识状况如何?在新时代,海洋经济意识有哪些新内涵?就相关问题,《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国民海洋经济的认知层次急需提升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说:“我国海洋经济凭借整体占比提升、增长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优化等态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海洋经济大国。海洋产业人均GDP贡献率远高于陆地产业,对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
据介绍,目前,我国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干散货及集装箱运输、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占相当大的份额,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等为主的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发展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与陆地的资源及空间开发协同,从整体上提升海洋经济活动的战略地位。“目前,急需提升国民海洋经济认知层次,融入新时代强国战略体系中。”刘曙光说。
海洋经济意识与海洋经济相互影响促进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发布。指数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王继民说,从国家标准的定义来看,海洋经济主要是指海洋及相关产业,范围相对较窄。在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研究人员将海洋经济的理解范围扩大,从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海洋生产、海洋消费4个层次解构海洋经济。海洋经济意识就是民众对海洋资源、开发、生产、消费4个方面的性质、规律、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表现为民众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通过对沿海省份海洋经济意识分析发现,海洋经济意识与海洋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相关系数超过0.8。”王继民说。
上海、天津是我国海洋经济大市,人均海洋经济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市民的海洋经济意识也排名靠前。与之相对,河北、广西的人均海洋经济水平最低,人们相应的海洋经济意识在沿海省份中排名靠后。
“这反映出,海洋经济意识与海洋经济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海洋经济意识的提高,有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需大力加强国民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海洋意识水平。”王继民说,“提升民众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识,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循环利用、创新引领型发展。提升民众的海洋生产意识,有益于更多民众投身海洋产业,促进海洋产业创新创业。提升全民海洋消费意识,引导、增强民众海洋消费需求,有助于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引擎。在新时代,海洋经济意识是海洋经济的软实力,海洋经济意识的提升,将有效助力海洋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多渠道提升全民海洋经济意识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早期海洋经济活动主要是利用沿海资源或通道,以及近距离跨海拓殖和贸易交往,海洋经济扮演者古代经济“外部性”的角色。
“源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所谓自由市场经济的意识,也是导致后期的海洋资源掠夺‘公地悲剧’、海洋环境治理失序,以及发展中国家海洋发展机会边缘化等问题。现实和未来发展呼唤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意识,包括治理秩序共建、文化多元认同、社会共享及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意识。”刘曙光强调,要总结海洋经济演化规律,丰富新时代海洋经济内涵。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沿海省份海洋经济意识得分较高,少量沿海省份和几乎所有内陆省份的得分相对较低。王继民说:“海洋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需要抓住内陆省份这个薄弱环节,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增强全民的海洋经济意识水平。”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发现,与“一带一路”倡议密切相关的省份在海洋经济意识得分上较其周边省份具有相对优势。王继民说,这或可解释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相关省份也更加深入人心,进而有利于海洋经济意识发展。“将海洋经济意识建设工作与国家和区域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等相结合,可在协同联动中取得乘法效应。”
同时,王继民强调,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个性化的海洋经济意识宣传引导。“针对不同的人群,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有针对性的推送海洋经济信息,促进国民海洋经济意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