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标原价“电商专供”等消费陷阱令人防不胜防,听行家支招让你避免上当
6月伊始,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上线“6·18”年中购物狂欢节促销活动。面对各种“打折”、“优惠”、“大促”,热衷于网购的“剁手族”早以按捺不住自己的热情,将“买买买”作为近期大事。以京东为例,其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13时,累计下单金额已达50亿,同比增长逾130%。
不过,对于网购消费者而言,“6·18”促销背后,是否存在一些消费陷阱?对此又该如何规避?
套路1 虚标原价假“实惠”
“想通过某电商平台购买一台iPhone手机,结果5月中旬价格为8300多元,不仅高过其他平台,比之前看到的价格也有上调。”成都市民余女士最终选择了另一平台,买价为7498元。而随着“6·18”促销的开始,6月14日,她在上述电商平台看到,该手机的“大促”价格为7399元,仅比其购买价低不到100元。“如果只关注该平台,会感觉优惠了近千元,但实际优惠幅度并没有那么大据记者表示。
这已不是余女士第一次在网购中发现价格变化。除电子产品外,部分消费者喜欢囤货的日用品也如出一辙。“比如某品牌纸巾,现在显示的6·18秒杀价为10.9元,原价16.8元,但其实之前价格仅为9.9元。”余女士说。“6·18”电商年中大促期间,价格是电商促销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尽管早在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就在《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到,对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等6种不正当手段促销予以禁止。然而,截至2017年末,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7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在“双11”整个体验周期内,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依然较为突出。
行家支招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在“6·18”电商大促期间,消费者需擦亮眼睛货比三家,对于心仪商品,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促销价格进行对比,看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以防落入商家的价格陷阱。“对于商家先涨后降等行为,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套路2 “电商专供”或有猫腻
“在实体店看到一件衣服,同品牌同款的网店价格只是实体店的三分之一。但我购买后才发现,虽然看起来一样,但在材质上感觉差距有点大。”对此,成都市民陈小姐怀疑,自己遇到了“电商专供”。“电商专供”存在已久,在一些品牌的网销旗舰店,会有特别标注的“商场同款”,其价格一般与实体店相差无几,而其余款式则可能优惠较大。
部分网购电器亦存在类似问题。此前浙江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宁波市消保委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分别购买了40组对比样品,将这40组商品委托给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部分“电商专供”存在差异,如不同渠道购买的某品牌电磁炉,多功能外观、功能标示是一样的,但拆开后发现,网购电磁炉比线下款少了一些电器元件;同样的型号的某品牌吸尘器,网购的吸口直径比线下的小10毫米等。
相关人士指出,虽然上述元器件的缺失,可能不会造成电磁炉使用性能和安全指标上的差异,但用料方面线下产品显得用料更足,成本应该更高。“6·18”电商大促期间,品牌商品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力军,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被打上“电商专供”标签的品牌商品,消费者需谨慎下单。
行家支招
“在产品质量上‘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姚建芳指出。
套路3 金融服务费未明示
“6·18大促”期间,各大电商平台还“贴心”准备了配套的消费金融服务,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且在提供一次性还款免息服务的同时,对于分期手续费给予了一定的折扣优惠。
不过,消费者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期手续费存在较大差异。如某电商消费金融平台分期手续费为分3期是总金额的2.5%、分6期4.5%、分9期6.5%、分12期8.8%;而另一个提供“白条”服务的电商消费金融平台3期、6期、12期和24期分期费率均为每月0.5%。同时如果不能按时还款,消费者还会被罚息。目前各平台的预期利率一般为每日万分之三——万分之五。
行家支招
明确的费率有助于消费者“货比三家”。但姚建芳也提醒消费者,目前有些平台没有明确标示具体还款金额,待还款时高额手续费让消费者惊诧。此外,多数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对于手续费部分并不提供发票服务,对于一些公司采购行为需要发票的用户需谨慎使用。 (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