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顺还称,“控制人口规模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他透露,北京正在研究不适宜在北京发展的产业和业态,完善控制增量疏解存量的政策措施 ]
“我们必须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我们将把破除行政壁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规划同图,在一张图上共同规划京津冀的发展。”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第15届年会的对话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作了如上表述。
同一论坛同一对话会上,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介绍天津深化改革情况时说,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联动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京津冀区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与科技中心,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参与全球竞争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位于华北平原,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三大经济社会与人口集聚区的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
北京离不开与津冀协同发展
由波士顿咨询公司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合作撰写的《京津冀区域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报告中指出,京津冀区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区域基础,推动北京制造业和低附加值配套产业的外移是京津冀产业合作的一个关键撬点。
服务业占主导的北京虽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猛,全国领先。但制造业比重与世界主要大都会相比,仍然较高,有下降空间。2012年北京制造业占GDP18.8%,一般国际水平低于10%。
此外,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且环境污染和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
上述报告建议,北京应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降低制造业比重。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我们想一直保持在5.5%以上,因为近期六七年一直持续在5.5%以上,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加,要保持在5.5%以上非常重要,也有些艰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要达到6万亿元。”q王安顺说。
王安顺还称,“控制人口规模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他透露,北京正在研究不适宜在北京发展的产业和业态,完善控制增量疏解存量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战略定位。
扩大京津一体化通关
天津如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呢?
“天津主要是发挥区位优势、港口和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发展的互补互促,资源要素的对接对流,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控,比如,在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方面正在加强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对接。”任学锋说。
任学锋介绍,天津港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300万标箱,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将进一步完善集输运体系提升通关效率,进一步扩大京津一体化的通关,更好地为北京和腹地服务。”
天津机场的二期今年将建成,将来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000万以上,另外国际公务机中心今年将投入使用。京津城际开通六年来,累计运载旅客超过1亿人次,仅去年达到2600万人次。
波士顿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建议,第二产业占比一半以上的天津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综合产业基础和禀赋,建成北方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并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
产业转移与主动对接
“目前在中央一体化大策略下,过去河北主动,现在北京、天津也意识到只有一体化才能改善环境问题,进入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情况,三地达成共识。”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
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较为丰富的河北,相对于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价格高企的北京,应具有极好的互补效应。
张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河北要有过去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对接,按照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选择和产业转移的负面清单,在定位的基础上承接京津转移产业。
上述报告建议,河北应着重改造和提升传统重化工业。其中,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是移出企业是否愿意落地河北的关键。
原来对接过程比较困难,北京一些高端的环节就去了南方。河北要提升承接能力,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能力,园区配套和服务能力,地方政策人文环境要不断改善完善。
张贵建议,不管是主动对接还是负面清单,首先要明确河北缺少哪些产业环节以及北京的优势和环境,互通有无,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