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专员办工作全面嵌入财政主体业务的第一年。山西专员办预算监管突出“转思路、定流程、夯基础、强责任”四大重点,积极适应和引领预算监管工作新常态。
一、转思路。一是凝聚共识。认真学习部领导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专员办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正确认识在财政体税制改革新形势下财政预算监管的新趋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专员办业务嵌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等主体业务的主题,研究如何嵌入财政主体业务、如何变检查为监管、如何覆盖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等重大问题,组织展开思考讨论,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确保预算监管工作方向明、目标准、责任清。二是抓住关键。以加强中央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为切入点,积极推进预算监管全覆盖,持续跟踪中央基层预算单位部门预算,在非现场监管的基础上,对有疑点的情况实施现场监管,同时兼顾全面,逐步铺开中央重点转移支付项目审核、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会计金融监管等各项工作。三是强化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被监管单位的联席会议、协调联络、情况通报机制;建立与部内司局的对口联系机制,积极争取指导和支持;建立与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监管联系平台,加强政策宣讲,充分发挥好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定流程。专员办全面嵌入财政主体业务,对专员办工作要求和标准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对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一是梳理现行制度。山西专员办开展对预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全面收集整理并汇编,方便查阅学习。二是完善原有制度。根据财政部对预算监管工作的程序要求,不断健全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确保监管工作有章可循。三是积极探索试点。在《预算法》、《会计法》等上位法和部统一制定的规程基础上,要结合实际,根据职责、权限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制定更为具体和操作性较强的细则,既提高工作效率,又确保监管工作依法依规。
三、夯基础。夯实基础保障,为工作转型“换挡加速”。一是摸清底数。山西专员办对属地中央预算单位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开展调查,全面了解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分布、数量、预算和资产等基础信息,掌握转移支付资金的总量、项目分布、拨付及项目进度等情况,并建立预算监管信息数据库,为全面转向预算监管工作摸清了底数,为预算常态化监管提供支撑。二是建内控防风险。根据部统一制定的专员办风险防控管理办法和内部制约机制,通过流程再造、控制节点、完善岗责、加强监督等方式,加强内控和内部监督,促进各项制度规程有效落实,为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加强培训。在财政部统一组织的培训基础上,充分运用赴外培训成果,第一时间组织延伸培训,促进预算管理政策水平和监管能力整体提升。同时加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在工作中掌握各项技能,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四、强责任。专员办嵌入财政主体业务后,工作权限和工作方法的发生很大变化,需要强化责任意识。一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预算监管审核工作压缩或调整数据应依法依规,有理有据,规范操作。由于专员办的审核意见是司局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所以所有工作应责任到人,谁审核、谁负责,对预算审核的初审、复核、终审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作为公务员平时考评的主要内容。二是落实廉政主体责任,山西专员办根据部党组要求,研究制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意见,从七个层次明确各级干部廉政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环环紧扣的压力传导机制,明确责任,控制风险,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落到实处,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