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玉玲:民企股权融资支持工具设立方案已研究制定

彭扬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省分局局长王玉玲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民银行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设立方案。

  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中国证券报:当前“第二支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落实情况如何?“第三支箭”(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预计在何时推出?

  王玉玲:2018年底以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抢抓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政策机遇,邀请交易商协会和中债增进公司来武汉进行业务对接,遴选8家优质民营企业纳入首批名单,目前已有2只支持工具成功发行,支持九州通医药、人福医药均成功发行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

  据了解,人民银行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设立方案。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需要,按程序报批国务院后实施。

  中国证券报:下一步监管部门如何提升对民营企业的服务质效?

  王玉玲: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积极运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评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实施精准滴灌。二是督促商业银行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支持,完善奖励机制、安排专项费用、增强绩效考核倾斜,加大尽职免责落实力度,提升客户获取和风控能力。三是用好信贷、债券和股权“三支箭”。四是推动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推动地方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五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推进资管新规稳妥有序实施

  中国证券报:在加大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如何做好防风险工作?下一步整治乱象的重点是什么?

  王玉玲: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金融风险总体收敛。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整体稳健,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把握好节奏力度。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稳住宏观杠杆率。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推动产能出清、债务出清、“僵尸企业”出清。

  二是妥善应对外部重大不确定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强化金融市场运行监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充实应对外部冲击的“工具箱”,防止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和风险跨市场传染共振。

  三是加强政策协调,继续有序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既要防范化解存量风险,也要防范各种“黑天鹅”事件,保持股市、债市、汇市平稳健康发展。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活动。加强金融领域的准入管理,清理整顿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继续扎实推进互联网金融清理整顿工作,完善监管规则。

  四是深化金融监管改革,弥补监管短板。推动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平稳转型并落实配套政策,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政策,尽快推出《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相关配套实施细则,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功能,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

  五是提升金融领域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强化正向激励机制,营造鼓励担当、尽职尽责、积极进取的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2019年仍要坚持不懈治理金融市场乱象,一是要进一步遏制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二是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三是要依法处置高风险机构;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

  中国证券报:资管新规实施以来的效果如何?对于银行业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监管部门该如何解决?

  王玉玲: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着力开展整改和业务转型,相关风险显著收敛,不规范的影子银行业务得到初步遏制。一是资管业务规模稳中有降,过快无序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二是金融机构通道业务收缩,高风险行为显著收敛。三是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限制性行业的融资减少,符合宏观调控方向和要求。同时,金融管理部门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变化,实事求是做出适当政策安排,稳定市场预期,引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为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融资补充。下一步,央行将继续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推进资管新规稳妥有序实施。一是继续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对需要回表的存量非标资产,在MPA考核时,合理调整有关参数,发挥其逆周期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表外资产回表。二是加快推动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加快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发行,尽快推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细则,发挥资管资金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作用。三是持续关注金融市场运行动态,评估资管业务整改和发展情况,及时总结分析问题和建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策储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