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数字人民币测试又“升级” 体验更“新鲜”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题:数字人民币测试又“升级” 体验更“新鲜”

  新华社记者吴雨、潘晔

  苏州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已正式生效,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不少苏州市民已开启使用数字人民币“买买买”的消费时光。

  相较此前深圳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此次苏州试点增加不少“新亮点”,电商线上场景、离线钱包支付体验纷纷落地,数字人民币支付体验迎来全新“升级”。

  尝鲜!首次加入电商平台消费场景

  11日20时0分2秒,随着苏州“90后”吴先生在京东商城成功下单,全国首单电商平台数字人民币消费产生,支付过程耗时仅0.5秒。

  在苏州试点,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首次接入了电商平台消费场景。这拓宽了数字人民币消费的体验渠道。

  记者了解到,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先在数字人民币钱包中创建子钱包,选择推送子钱包到京东App,再打开京东App,选择自营商品,提交订单,在支付选项中选择“数字人民币”即可完成付款。

  另一位参与测试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先是用数字人民币在京东商城上买了两个热水袋,后又去实体店给女儿买了一件衣服。“就像平常线上支付和扫码支付一样,整个过程方便快捷。”

  记者了解到,收货地址在苏州市相城区的市民还可选择京东商城自营商品货到付款,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为此京东方面改造了上门收银所需的专用机具。

  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2月11日20时苏州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正式生效起,到12日20时,京东场景有近2万笔订单通过数字人民币支付。

  探索!推出双离线支付功能

  “预约活动报名时我勾选了‘参加离线钱包体验’,没想到会中签,今天收到了短信通知,特意过来体验一下。”12日上午,苏州市民陆女士来到苏州市相城区天虹商场的地下一层,在卖零食的三只松鼠店铺里体验了一把“离线钱包”功能。

  地下一层信号不是很强,只见陆女士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与同样调至飞行模式的收银员的手机相互一碰,即完成了66.6元的数字人民币支付。

  记者了解到,此次苏州推出的离线钱包体验计划,可以在无网或弱网条件下,用户进行交易或者转款时不连接后台系统,而是在“钱包”中验证用户身份、确认交易信息并进行支付。

  数字人民币的双离线支付功能充分考虑了特殊环境下的支付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此前介绍,比如地下超市结算时手机信号弱,又比如在飞行模式下购买机上免税品,再比如高铁行驶过程中无信号时要付餐费……这些场景都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离线支付。

  双离线支付如此神奇,但在此次小范围测试中,被选中参与体验的人数不超过1000人。而且,对参与者的手机硬件有所要求,指定型号的手机才能参与。

  “截至12日上午11点多,有三四单为离线支付。”天虹商场三只松鼠店的店长告诉记者,目前离线支付只支持安装了具有“离线钱包”功能的华为、VIVO等特定型号手机,而且手机需支持使用NFC技术。

  苏州市相城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郭燕浩介绍,由于“双离线支付”还在开发和建设中,目前相城区选择了部分适合“双离线支付”应用场景的商户进行铺设。

  高效!部分商户机具改造远程完成

  11日晚上,位于苏州市高铁新城的吾悦广场上灯火通明、人流如织,不少商户在显眼处摆放着“苏州购物节2000万数字人民币红包免费领”的广告牌。一些被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砸”中的市民在挑选商品。

  “早上收到了中签短信,晚上红包一生效,我就急忙赶来体验了。”正在京东之家吾悦广场店结账的蒋先生告诉记者,他购买了495元的商品,其中200元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支付,剩余金额使用微信支付,两种方式的支付体验一样便捷高效。

  支付顺畅的背后,是苏州近万家商户的机具升级和收银人员培训,部分商户机具改造更是通过远程线上完成。

  京东五星电器吾悦广场店负责人陈如鑫介绍,为了满足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需求,参与活动的线下门店都进行了机具改造,培训了相关人员。“大家感觉还是比较简单的,培训一下基本就会了。”

  记者了解到,不仅机具改造基本无需商户承担成本,而且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央行也不会收取任何交易手续费,在提高支付系统效率的同时,可以极大降低交易成本。

  从11日20时到22时的两个小时内,苏州市相城区的商业综合体繁花中心共有20家商户受理了45笔数字人民币交易,消费主要集中于餐饮、家居服饰等。

  专家表示,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应用将有利于高效满足个人、企业在数字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促进线上线下各类零售产业实体获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