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 全年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倪铭娅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一季报”出炉。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增长0.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发展中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下一步,要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9%

  消费数据加快增长成为一季度数据一大亮点。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超出市场预期。3月份当月餐饮收入首次高于2019年同期,表明餐饮业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谈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的稳定复苏,刘爱华表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仍然比较大,对居民消费信心仍有一定影响。要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城乡流通体系,为消费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同时稳就业、增收入,落实落细相关政策。

  投资方面,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2.06%。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一季度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较快,对应着基建、制造业等需求较为旺盛,有望加大资本开支力度。下一阶段,专项债券迎来加快发行的窗口期,会继续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基建投资表现有望继续改善。

  此外,温彬称,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7.6%,与前两个月两年平均增速持平,全国商品房销售保持较旺态势,与近期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情况相一致。“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较为明显,预计下一阶段将继续回落。”他说。

  CPI涨幅料保持在温和区间

  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带动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走高,未来PPI是否有大幅上行压力?对此,刘爱华表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从贸易、投资等不同渠道,对国内一些行业价格造成影响。但从目前PPI上涨的结构性特征看,主要是影响了一些上游行业,对下游行业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

  “供需关系是决定价格最根本性的要素。”刘爱华表示,目前在经济恢复大势下,供给的质量、能力都在逐步改善,而需求仍然处于恢复过程中。综合来看,国内上游产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

  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方面,刘爱华表示,我国工业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能力比较充足,宏观调控手段比较有效有力,从供需基本面来讲,工业消费品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从食品价格看,目前,在各地保供稳价各项措施作用下,生猪产能得到显著恢复。猪肉价格持续下行有基础,粮食价格最近也比较稳定。此外,目前服务业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处于恢复期,服务业价格随着后期供给需求的逐步恢复,可能会呈现温和上涨态势。“从这三个方面看,全年CPI涨幅有望保持在温和区间。”她说。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CPI的直接影响、间接传导均有限。但受低基数、线下消费恢复等因素影响,CPI同比涨幅或于二季度有所抬升。

  宏观政策仍需给予必要支持

  刘爱华表示,全年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但要看到,经济环境仍然存在比较强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要保持清醒,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太牢固,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增长仍然偏慢。面对经济恢复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促进全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宏观政策仍需给予必要支持。温彬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宏观政策要平衡稳增长、防风险、控杠杆、防通胀等多重目标。他建议,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继续稳字当头、以我为主,继续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促进就业改善质量提升,加大力度提振内需,稳定外贸与出口,牢固复苏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关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内外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当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加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需要经济政策继续给予扶持。政策仍需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应继续帮扶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领域和群体。今年结构性减税政策应加快落地。在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情况下,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同时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功能,促进供给侧劳动生产率提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