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系统二季度密集调研 推进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等工作
本报记者 苏诗钰
见习记者 杨 洁
二季度已过大半,三季度近在眼前。国家发改委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改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职能部门,近期密集调研,对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研判“把脉”。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二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及地方发改委围绕农副产品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等至少进行了7次调研或开展座谈会。此外,至少9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听取各界声音。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已经传导至更多的中下游领域,决策部门需要更加细致地掌握不同领域的成本压力情况,进而制定针对性政策予以应对。现阶段展开密集调研,有利于后续推出更加精准的宏观和产业支持政策。
密集推进保供稳价相关工作
民以食为天。为做好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日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派员赴河南省调研并参加农资购买专项调查数据汇总审核。之前的4月份,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派出调研组赴安徽省参加成本调查数据汇总审核并开展实地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种粮成本收益、农资购买使用等情况。
除了对农产品价格“心中有数”,国家发改委对于市场主体的生产成本也十分关注。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成本。5月23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
在地方发改委层面,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多个省份已积极行动起来。例如,5月26日,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刘迎军带队赴铜川市,围绕当前经济运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开发区(园区)优化整合工作进展及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考虑建议开展调研,并通过座谈会重点了解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重要民生商品、大宗商品为重点,健全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完善调控工具箱,强化政策配套,提升保供稳价能力和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保价稳供,其基础也是通过调研和座谈,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整体来看,我国宏观政策空间依然充足,经济基本面整体表现稳定,社会总供需保持基本平稳。
探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也是发改委系统调研工作的“重头戏”。
日前,国家发改委基础司组织召开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座谈会,与会专家、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矛盾问题,重点对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对“碳达峰、碳中和”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交流。此前的5月8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国电力保供工作座谈会,研究安排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确保电力安全保供相关工作。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将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充分考虑相关方面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今年以及今后经济工作重点,“碳达峰、碳中和”将是各地方和各企业的重要目标任务,需要依据国家下达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因此,今年下半年的工作也将会围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采取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升级经济结构等措施,以便在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在4月份和5月份召开了经济运行座谈会。
例如,经济运行调节局4月份组织对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和上半年走势进行了分析研判;5月18日,组织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召开座谈会,分析研判4月份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上半年走势。相关协会和企业认为,针对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突出问题,还需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好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密集召开座谈会,主要作用和意义有三个:一是切实掌握微观经济主体在上半年的基本运行情况,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的各类生产要素支撑是否充足,企业生产经营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了解全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掌握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通过深入剖析项目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约束,及时消除壁垒,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率;三是通过客观评估已有政策落地效果,为下半年乃至后续政策调整提供基础依据,使得政策效果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