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保持定力突出精准 货币调控求解“黄金平衡点”

彭扬 张勤峰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6日,央行继续在公开市场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量连续第75次稳定在100亿元,中标利率亦在2.2%水平保持不变,持续释放“稳”的信号。

  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着力在“准”字上下功夫、在多重政策目标之间求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对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固支持。

  展望下半年,专家表示,货币调控需平衡好内外部均衡,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态势,突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政策利率大概率不会发生变化。

  在“准”字上下功夫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在政策操作层面,货币政策的“稳”得到突出体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暂时淡出,更加平滑、可逆的MLF和逆回购等“站位”进一步靠前,并保持了操作的合理适度。同时,操作利率保持不变。量平与价稳,共同展现了稳健货币政策姿态。

  在“稳”的基础上,货币政策操作注重在“准”字上下功夫。往年春节前,央行一般会投放大量流动性,以对冲现金投放等因素影响。今年,央行却在不降准、MLF操作未放量,甚至逆回购操作也不多的情况下,保持了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关键就在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提高”。

  在稳而准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操作有效性凸显。在流动性方面,无论是春节前后,还是季末、税期高峰等时点,货币市场均保持平稳,市场利率持续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在货币信贷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增长,结构优化,利率处于较低水平。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

  在复杂形势下求平衡

  分析人士指出,在上半年货币政策强调稳字当头的背后,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货币政策需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兼顾当前和长远,在多重政策目标之间求平衡。目前来看,下半年局面可能更复杂,货币调控更需驾驭好平衡术。

  其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不稳定特征凸显。从国内来看,经济恢复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固,居民消费还有提升空间,投资增长需保持后劲,出口增势可望逐步回归常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具有不充分、不平衡的特征,这决定了货币政策不宜过快收紧。

  其二,全球通胀水平可能继续升温。5月,我国CPI与PPI差值进一步扩大,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这一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其三,随着经济恢复和通胀水平上升,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压力加大。另外,疫情以来,在超级宽松政策刺激下,国际金融市场估值水平高企,存在高位回调风险。这些都可能导致未来跨境资本流动变化。

  央行行长易纲近日指出,外部的疫情形势、经济回升、宏观形势和宏观政策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对来自各方面通胀和通缩的压力均不可掉以轻心。

  谈及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述货币政策报告指出:“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在稳健取向下把握好度

  多位专家认为,下半年货币调控将保持松紧适度的稳健态势,不会出现明显的收或放,政策利率大概率不会变化。

  “借鉴历史上相似形势下的调控思路,下半年货币政策仍难用松或者紧来定义。一方面,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制约收紧,紧不好可能致使经济下行;另一方面,通胀预期又约束了放松,松不好可能累积金融风险,助长资产泡沫。”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如是说。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看来,下半年货币调控将松紧适度,宏观流动性收敛趋缓,政策利率大概率不会发生变化。

  “下半年信贷和社融增速预计仍将放缓,逐渐由‘紧信用’向‘稳信用’过度,‘稳货币’局面仍将延续。”万联证券分析师徐飞认为,货币调控仍会更多关注稳增长,而非防通胀,下半年加息可能性依然不大。

  张明建议,货币政策操作应边走边看、相机抉择、审慎行事,既要珍惜货币政策难得的正利率空间,又要警惕过快收紧可能引发的风险。

  展望未来,易纲强调,货币政策要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注重跨周期的供求平衡,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