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互联网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互联网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互联网技术正加速向农业农村延伸和渗透,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互联网+”为农民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提供内容丰富、快捷高效的数据信息服务,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帮农特产品打开销路

  “去年我的邻居通过电商直播,苹果全卖完了,还卖了个好价钱,自己也一直想好好学一下。这次县上主动征询我们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办电商直播带货培训班,真是办到我们心坎上了!”陕西咸阳旬邑县苹果种植大户王铁娃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据悉,旬邑县为接续做好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了免费培训、补贴奖励等政策,助力农户直播卖货。旬邑县人力资源局负责人说,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旬邑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美誉,电商直播带货给农产品销售带来发展新机遇,开辟助农就业的新途径,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农具”。

  近年来,视频直播带货兴起。《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称,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6.17亿。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四川的粑粑柑、新疆的库尔勒香梨、湖北的红橙、海南的芒果、福建的鲜笋等农特产品,从原产地直接运到了千家万户。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短视频、直播助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来自种养一线的真实画面和朴实声音,拉近了消费者与农户的心理距离,增进了消费者对农户的信任,使农产品销售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目前,短视频、直播不仅在农业去库存、加工业获得消费端反馈等场景上被广泛应用,还激发乡村文旅产业、乡村非遗文化产业等县域新业态的活力。

  让数字农业更智慧

  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一块田地的天气、土壤、降水、温度、地理位置等数据自动上传到云端,在云平台进行处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到智能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上,指挥它进行精细作业……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已成为现实。

  广东梅州大埔县是中国蜜柚之乡,一到金秋丰收季,大埔蜜柚硕果累累。如今,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这里的柚子种植园充满科技感。大埔县建设了5G+农业大数据服务项目,将5G、遥感、大数据、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充分运用在农业园区的建设中,贯穿于蜜柚数据链、产业链、监管链全产业链条。

  在种植阶段,大数据平台能够实时分析分享种植园的土壤干湿度、肥力等信息,提高农作物的种植精准度;在采摘阶段,智能采摘机器人可以根据果园、果树、果实的糖分、水分、农残等进行差异化、精准化采摘和分档;在销售阶段,大数据平台可以精确分析线上线下销售数据,为农产品的精准化销售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平台已实现大埔蜜柚销量提升19.1%和价格提升0.14元/斤的效果,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推介名单”。

  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让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让信息网络成为新基础设施,让信息化成为新治理手段,让数字经济成为新增长引擎。以5G为例,华南理工大学通信博士、广东移动农业信息化专家张峻恺认为,未来农业领域会有许多精细化的无人农机运用,5G以其低时延的特性就可以很好支撑;另外,5G的广连接可以支持多个物联网设备同时接入,这都将为数字农业赋能。

  助力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陕西延安宝塔区万庄村近日响彻一段优美的女播音声,这是宝塔区引入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后,打造的互联网智能广播在村子里第一次接通。

  互联网智能广播是啥玩意儿?村里不少老汉好奇。与传统广播不同,互联网智能广播采用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一个巴掌大的黑色小盒子,约等于电视机的机顶盒,只要把它用数据线插上功放,喇叭便会在设定的时间自动响起,每个时段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每个村的不同需求,定制党史党课、农业课程、生活知识等。

  “别小看这个黑盒子,用处可大哩!”延安宝塔区宣传部副部长吴玮说,互联网智能广播进村,对乡村振兴很有帮助。“一是全村能实时联通,直播开会实况等,信息共享上更加丰富、透明、对称了;二是有声乡村可以成为一种黏合剂,对激发留守村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很大的作用;三是多元化的内容也可在精神上给予村民更多的娱乐和滋养。”

  万庄村的蘑菇养殖技术员李旭就对互联网智能广播赞不绝口。他说,村里有些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娱乐活动非常有限。有了智能广播,大家在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休息时,就能听到新闻、音乐、农业知识等内容,还能讨论,乡村更加热闹。

  中国农村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乡村治理面临着许多需要破解的挑战和难题,互联网新技术的加入,夯实了乡村振兴数字化的地基,帮助贯通乡村社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展现出巨大潜力。(记者 叶 子)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