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十四五”时期央企拟在藏投资逾2600亿元

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央企援藏建藏力度正持续加大。“十四五”时期,央企拟在藏投资2600多亿元,还将在藏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2亿元。

  这是从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日前在拉萨共同召开的中央企业援藏工作会议暨国资央企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会议上透露的信息。下一步,国资央企将把援藏工作纳入企业“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援藏工作。充分利用央企特长,加快推进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央企现代产业优势,在改革中强化与西藏企业合作,扶持西藏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西藏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三五”累计投资1342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指出,“十三五”时期,国资央企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在助力扶贫攻坚、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央企在藏累计投资1342亿元,实施产业项目9900个;营业总收入1742.6亿元。在产业援藏方面,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业在藏分支机构170家,资产总额2128亿元,在岗员工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1.3万人。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央企业持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央企助力富民兴藏”活动,在藏累计实施油、气、管、网、水、电、路、机场、桥梁、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3585个,完成项目合同金额3417亿元。

  郝鹏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亲临西藏考察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国资央企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深刻理解和把握做好当前西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立足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着眼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把援藏工作纳入企业“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援藏工作;充分利用央企特长,加快推进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标志性工程;积极发挥央企现代产业优势,在改革中强化与西藏企业合作,扶持西藏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西藏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扩大吸纳就业规模,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不断筑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加大优秀干部人才互派力度,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西藏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贡献更大力量。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十四五”时期合作备忘录,有关中央企业与西藏自治区政府、区属国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多家央企明确援藏建藏路线图

  在能源领域,中国石油表示,在“十四五”时期,将结合西藏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统筹规划燃气基础设施布局,优化LNG生产、运输、接收、气化各环节保供方案,持续加强西藏天然气保障力度,2025年规划供气量5500万方。中国石化表示,将积极谋划布局在藏重点产业,深入推进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国家电网明确,将在西藏规划投资466亿元,进一步加强西藏与全国电网联网,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配套供电工程,积极推进青藏直流二期等工程前期工作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表示,将充分利用聂荣县风光资源禀赋,积极开展太阳能供暖、太阳能供水等试点项目建设。

  电信领域,中国电信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加大边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5G新基建,加快信息化应用推广,推进建设“数字西藏”。中国联通表示,将持续完善西藏地区通信基础网络设施,重点完成市区、县城、乡镇热点、重要交通干线、景区、部分农村的5G网络覆盖;重点完善城区拓展区域、人口聚集区域点的4G网络覆盖。中国移动表示,预计在藏投资超过46亿元,实现县城和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覆盖,强化“网+云+DICT”和5G垂直行业拓展,助力西藏信息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诚通表示,中国诚通所属中储南京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和西藏中兴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共同打造由央企和西藏地方国有企业组建的物流专业化合资公司,整合自治区物流业务资源和要素资源,加大物流产业培育力度,推动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有力提升带动成效。中国国新提出,将推动国新系基金加大在西藏投资力度,助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参与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改革发展,积极支持当地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促进当地企业转型升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