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地方两会时间”已开启 专精特新企业有望获资本市场重点支持

证券日报

  2022年伊始,各地陆续进入“地方两会时间”。

  从已召开的西藏自治区、北京市、河南省地方两会公布的信息来看,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受到政策面广泛关注。对此,受访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将是2022年多地主要政策发力点;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新成长企业将获得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重点支持。

  今年京豫藏经济增长

  预期目标同比微降

  无论是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将“晒出”各地过去一年的主要“经济成绩单”。

  具体来看,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透露,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7%左右;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初步预计,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元,同比增长6.5%左右。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已公布相关数据的3个地区,2022年稳增长已成共识,小幅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成为上述3个地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共性:北京市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西藏自治区由2021年的“9%以上”下调为“8%左右”;河南省则将由2021年的“7%以上”调整为“7%”。

  数字经济、创新驱动

  将成多地政策发力点

  地方政府将数字经济放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突出位置。其中,“积蓄数字化新势能,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被列为北京市2022年主要任务之一。西藏自治区和河南省则对数字经济规模提出具体要求:西藏自治区明确,“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0%,加速西藏数字‘蝶变’”;河南省要求,“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大力推动数字河南建设,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

  在具体举措上,三地亦存不同之处。例如,北京市明确,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需求侧管理,顺应数字化趋势,持续实施“五新”政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西藏自治区则提到,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打造拉萨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和核心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矿山等领域培育15个5G应用示范;河南省要求,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增5G基站4万个。制定区块链建设专项方案并积极推进。实施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移动网络云郑州大区中心等重大项目,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软件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同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上述3个地区2022年重点工作之一。其中,北京市明确“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西藏自治区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南省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列为2022年十方面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瞄准2022年高质量发展目标,3个地区都将创新驱动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凸显出各地区在稳字当头要求下,既要做好稳增长、惠民生、保生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创新对增长发展后劲的支撑能力。

  资本市场将为新成长企业

  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支持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政策方面,上述3个地区都将培育企业纳入2022年重点工作。

  例如,西藏自治区提到,要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西藏,建成区级双创载体40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110家,让更多“千里马”驰骋高原,跑出创新“加速度”;北京市表示,“全力支持新三板改革,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河南省则明确,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市场主体规模突破1000万户。

  “各地资本市场应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记者表示,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拓展市场和融资方面还需获得更精准的服务,资本市场能够最高效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已有地方政府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这一项,预计在全面注册制渐行渐近背景下,后续其他地方政府也会陆续出台相关要求,届时会有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支持。

  “除了上述3个地区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培育市场主体目标方面,也会充分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刘向东认为,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本市场能为更多新成长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从而使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昌校宇 见习记者 杨 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