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2·步调一致向前进|北京大学刘俏:投资基础核心领域 集聚增长新动能

何凡 王晔 新华网

  【栏首语】金牛辞岁寒风尽,玉虎迎春喜气来。值此新春佳节临近之际,新华网邀访多位经济领域杰出人士,从不同角度阐释其对中国经济2022年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征程的展望。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 保持今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扩大有效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稳增长是今年经济政策制定的核心目标。着眼于更长的时间维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果断投资有助于形成国家长期核心竞争力的节点领域和节点产业。

  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刘俏指出,疫情以来,我国经济稳健复苏,基于对内外需形势的分析,根据当前的趋势和政策力度,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能否实现更好的目标,注定与宏观经济政策及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的出台密切相关。

  2021年,多个省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部署之一。锚定实现2022年良好开局,各地在开年之际已快马加鞭,“赶前抓早”推进项目建设。

  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多地一季度重大项目密集开工。从投资规模看,力度也有所加大。河南提出,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安徽提出,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0%以上;广东2022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

  刘俏分析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就在于1.5亿个经济微观单元,也就是大中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出现。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把各行业以网络状连在一起,内生形成很多节点行业。节点行业本身的投资、技术变革、产业政策等形成的冲击,沿生产网络向外传递,不断扩散,产生外溢效应,最终实现了整体经济的倍增。

  从各地投资的投向领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基建项目,成为关键发力点。

  在2022年广东年度计划投资的9000亿元中,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993亿元。上海市近日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显示,2022年上海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区、航道、铁路、轨交、水利、地下管线等工程。同时,积极布局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

  与此同时,作为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投资也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三大领域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稳定恢复,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

  《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中要求,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抓好项目储备,加强政策对接,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抓好工业投资提质增效,用好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牵引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高招商签约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额。

  《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中要求“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强调“引导开展长期投资、硬科技投资,形成以公共平台、底层技术、龙头企业等为核心的多样化创新生态”。

  “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完成,我们需要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数量巨大的、对基础核心行业及领域的投融资。”刘俏说。“这包括‘再工业化’,也就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可以理解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大国工业、碳中和,以及更彻底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结合在一起,将使我国处在一个比较独特的位置,即有可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仍然保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 何凡 王晔)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