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个人养老金制度框架建立 “第三支柱”新机遇来了

欧阳剑环 王方圆 杨皖玉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业内人士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将进一步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意见》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各类金融机构正摩拳擦掌,在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产品投资、投资者教育等多层面做足准备。

  金融机构各有优势

  多位专家认为,个人养老金发展前景广阔,各类市场主体将迎来业务增长新空间。记者了解到,各类金融机构正从多个层面做足准备,以期为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展做好服务。

  “作为一项关乎国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个人养老金具有社保与金融双重属性。”兴业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商业银行既要从服务社保领域的角度为个人养老金的推广落地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又要立足金融主业,将个人养老金融列入现有的金融服务生态。

  商业银行在参与养老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某大型银行相关业务人士认为,银行在中老年群体中的信任度较高,同时也是优选养老资产的最佳平台和载体。建议银行整合资源构建养老金融产品开放平台,并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挖掘个人养老金市场,初步形成跨业竞争格局。”某大型险企业务人士表示,保险业要发挥分散长寿风险、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升长期养老资金投资收益率,成为第三支柱发展的核心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规定,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未来个人账户管理资格或成金融机构关注焦点。以国民养老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专业养老金资产管理机构具有个人账户管理的资质、经验优势,有望在个人养老金市场上抢占先机,优先取得个人账户委托管理授权,从而开辟业务增长新空间。

  搭建和完善产品线

  近年来,保险和公募基金已在个人养老投资领域持续耕耘。多位机构人士表示,后续将继续搭建和完善产品线,为个人养老金保值增值。

  前述险企人士介绍,养老保险产品具有安全、稳健等特点,能够在不确定的经济变局中提供确定性保障。养老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为复利,在长生命周期内可发挥复利效应,促进养老财富积累。同时,养老保险可通过多账户的产品组合满足客户不同风险偏好需求。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表示,公募基金管理人投身第三支柱养老金业务中,要做好投资业绩,提供高质量的投资顾问服务。除了养老目标日期基金(TDF),中欧基金未来在第三支柱建设方面还会做更多尝试,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养老产品。

  对于后续银行如何参与个人养老金管理,前述兴业银行负责人认为,要做好账户准备,账户管理是银行的主要职责和优势所长。同时,要做好理财、储蓄产品的创设发行工作。产品应更加突出养老属性,比如具备长期限、支持定投等特征。

  银行理财也有望迎来业务增量。华夏理财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邓文硕称,银行理财在资管产品中规模最大,投资风格符合个人养老金投资要求,预计成为个人养老金的主要配置领域。华夏理财正积极申请养老理财试点资质,希望抓住个人养老金发展市场机遇,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长期收益。

  税收优惠政策仍待明确

  《意见》明确,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

  多位专家认为,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将是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指出,要加大财税政策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考虑到一般金融产品不具备风险保障和长期领取功能,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递延政策要作出专门安排。

  “个人养老金具体税收政策尚待明确,当前个人缴费税前扣除标准较低,消费者实际税前扣除的额度有限,节税效果不明显,难以充分提升消费者需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认为,建议适当提高税延养老保险税前抵扣标准。比如,每月抵扣额度可提高至2000元或3000元。同时,要建立抵扣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化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动态提高税前抵扣额度。

  在投资方面,窦玉明认为,区别于市场上相对稳健的理财或债券型产品,养老基金在产品设计初期就有明确的长期风险收益目标,为此,养老基金需要配置一定比例权益资产。由于风险和波动性较高,做好权益投资就成为养老基金投资底层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朱俊生建议,稳步放开养老金投资范围,如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和利用港股通等风险可控渠道进行跨境投资,促进多元化资产配置。他还提示,通过设立相对收益率担保机制、合理化考核机制等,完善风险承担机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