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活水精准浇灌 科技创新硕果满园
全社会研发投入十年增长1.7倍,位居世界第二;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十年上升22位,是全球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过去十年,中国的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上市公司群体在资本“活水”的精准灌溉下,科技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科技产品落地走向市场,研发强度不断加码,人才加速涌入,创造力极大激活。
中上协数据显示,202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1.31万亿元,同比增长23.53%;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结出一系列创新成果,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专利数量从2020年末的122.7万件增加至2021年的145万件,增加了18%。一大批“硬科技”、“三创四新”、“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
当下,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资本市场搭台,科技、产业、金融唱戏,将过去科技和金融的弱联系变成了现在的强耦合。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不断强化,将进一步赋能科技创新,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资本“活水”源源不断
在宁德时代的生产车间里,忙碌的有轨穿梭小车(RGV)按照设定的轨道自动搬运材料,放入不同的设备中,被大众、宝马、奔驰争抢的电芯就在这里生产出来。美的集团的“灯塔工厂”里,智慧物流无人运输小车平稳运行、轻松避障,分秒跃动的中枢数据大屏精确实时把脉家电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健康状态。比亚迪5G创新工厂里,员工佩戴AR头盔指导生产,工业视觉取代“人眼+人脑”,工厂管理效率提升20%,生产效率提升15%,车标错漏贴率降为0……放眼当下,科技正为各行各业赋能,成为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对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意味着技术迭代要快、资金消耗很大、产业化风险较高,这些都考验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资本市场在这些方面展示了独特的优势: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另一方面能以自身的包容性,担负起企业的试错成本。在资本市场丰沃的土壤里,一大批“硬科技”、“三创四新”、“专精特新”企业正快速成长。
2.3万亿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A股市场IPO总金额。在资本“活水”的浇灌下,上市公司拔节生长。目前,中国股票市场稳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数量突破4800家。6.16万亿元——这是近十年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总金额。资本市场推动着资金向创新领域涌动,为上市公司进行科技创新“添了一把火”。
在这里,创新种子逐渐孵化成创新项目;创新火苗越烧越旺,形成燎原之势;一个个离散的点,在资本市场无形的手的牵引下,串起、织网、构建成一个生机盎然的创新生态。“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和再融资,我们实现了从产业布局,到构建科研生产能力,再到投资扩产、提升产能等一系列发展计划,进一步满足了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表示,自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公司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动力十足。
德方纳米董秘何艳艳对记者表示,自2019年IPO上市以来,公司于2020年及2022年创业板注册制下先后高效完成12亿元及32亿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融资,陆续实施曲靖德方一期、二期、三期募投项目。上市以后,公司的产能规模和业务规模都实现了大幅增长。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总资产规模已经突破146亿元,公司员工总数接近5000人。
过去十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尤其在股票市场上,多个板块的设立和改革,都进一步释放了科技创新的活力。截至2022年7月1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435家,累计IPO募资额达到6293亿元。在这435家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占比约37%,生物医药公司占比约21%,高端装备公司占比约17%。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让更多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暂未盈利的科技创新公司也可以通过科创板陆续登陆资本市场。科创板推出的这三年来,艾力斯、迈威生物、拓荆科技、上海谊众等一大批尚在研发高投入阶段的企业,便是凭借此项制度突破顺利登陆了资本市场。
对于持续聚焦“三创四新”的创业板,自设立以来,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8家,增加至如今超1100家,累计IPO金额超7200亿元。创业板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结构与A股整体存在明显区别,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有效集聚,也呈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创业板中的战略新兴产业公司IPO募资占板块总体超50%,再融资募资金额占板块总体超75%。
加码科研 勤练内功
研发投入是企业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创造价值的“主引擎”。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支持下,上市公司勤练内功,加码研发投入,企业的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何艳艳表示,德方纳米始终将研发创新视为保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研发团队建设,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公司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大幅提升,研发成果显著。
何艳艳介绍,自公司2019年上市至今年3月,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达3.65亿元。目前,公司共计申请专利207项,已获授权专利76项。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则不断增强。公司的核心产品磷酸铁锂性能不断提升,产品正不断迭代。与此同时,公司还成功开发了补锂剂材料和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丰富公司产品种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再看高德红外,黄立介绍,公司上市之初,凭借募集的资金,完成了产业布局,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红外热成像系统的产业化基地,实现了核心器件国产化投产,构建了完整高端武器系统科研生产能力。2015年,公司通过上市后首次再融资的资金,实现了高科技武器系统产业化项目及公司制冷性探测器及Ⅱ类超晶格产业化项目的全力推动;2020年,公司开展了上市以后的第二次再融资,募集的资金用于提升红外核心器件的产能及民用标准化模组产能,加快新一代探测器技术平台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公司在红外行业的核心优势。
登陆资本市场,企业获得宝贵的直接融资,持续不断投入科技研发,大大释放了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科创板、北交所等相继开市,与已有的新三板、创业板等实现错位发展、互联互通,无论是具有硬核科技的高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是相对更早、更小、更新的科技企业都能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得到相应融资服务。与此同时,对于已经上市的成熟企业,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在引导企业持续优化资金投向,加快核心技术研发。
分板块来看,历经三年淬炼的科创板“硬科技”成色愈加凸显。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527.4亿元、668.5亿元及873.3亿元,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2000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1.2亿元、1.6亿元和2亿元,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总计获得约8万件专利,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专利数量为200件;其中发明专利数量多达6.5万件,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150件。
装上了“注册制”引擎的创业板,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动力更强劲。2021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强度高达4.9%,高于深市整体的3.3%,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增强。目前,创业板拥有与主营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3万余项,近六成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先导智能生产的卷绕及叠片等锂电池核心工艺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技术水平远超日韩设备水平,实现了完全的国产替代并出口至欧美日韩客户工厂。深市公司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产业整体转型优化。华润材料成功突破PETG特种聚酯等新型材料技术,为我国工程塑料和高端包装材料产业补上了短板,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幅提高行业生产效率。
“现在我们公司已经在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与保障、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微电子等领域取得较为突出的技术成果,这是公司持续做强做大的根本保障。”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表示,从公司30多年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强大的技术研发投入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公司发展的长远动力。
创新激励 稳住骨干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直接融资直达重大创新项目上,也体现在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上。
“上市之后,我们陆续实施了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覆盖核心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等。”何艳艳说,公司通过实施股权激励,给予激励对象相应的股权,使广大激励对象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公司决策、分享公司利润、承担风险,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绑定,从而大大提高了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对公司吸引和留住核心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艳艳表示,自2019年实施股权激励以来,公司的经营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营业收入由10.54亿元增长至48.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4.32%,净利润从1.01亿元增长至8.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1.85%。
2021年底,科创板已汇聚一支超过14万人的科研队伍,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接近三成。为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截至今年4月末,有226家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后推出了283单股权激励计划,占科创板公司总数的54%,惠及逾5万人次科技人才。
随着创业板股权激励机制改革引入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新型股权激励方案持续涌现,市场热情高涨。据悉,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允许公司在满足相应获益条件后,将授予股份分次登记至激励对象名下,突破了60日内完成授予登记的限制,同时对于登记时任职期限已达12个月以上的激励对象,其实际获授权益登记后可不再限售。这种激励模式更为灵活,大幅减轻员工出资压力。
数据显示,2021年,171家创业板公司披露了238单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其中174单方案使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工具,占比达73.11%。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资本市场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助推器,不仅提供了科技创新亟需的股权融资,而且通过股权激励凝聚了科技创新的团队。
改革赋能 效果明显
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改革落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实施、北京证券交易所平稳开市,科创板持续优化生态,深市主板中小板合并……近年来,资本市场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改革赋能,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布局、更趋成熟;多层次资本市场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形成适度竞争、互补互联格局。
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科创板已汇聚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更进一步。今年6月,上交所又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企业范围从创新药企业拓宽至医疗器械企业,标志着科创板包容性进一步增强。
聚焦“三创”“四新”板块定位,创业板积极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活力更为凸显,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动力。截至目前,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六成。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下,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今年5月,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交易所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正式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并发布相关指引,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据证监会介绍,前期,沪深交易所已开展科技创新债试点工作,中国诚通、国新控股、小米通讯、TCL科技、中关村发展、深创投等企业共发行31只产品、融资253亿元,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
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构建“投早、投小、投创新”市场生态,即将迎来开市一周年的北交所致力于打造成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不断完善全链条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目前,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数量突破百家,“小而美”特征突出。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放眼全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聚焦国内,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在全球科技竞赛加速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该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助力科技创新更上一台阶?对此,田利辉认为,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应该更加包容,允许不同形态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发展;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及早发现科技创新企业的潜在价值;应该更加规范,形成有助于科技创新企业长足发展的监管机制。
金天认为,伴随全面注册制改革逐步落地,市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正向循环机制正在形成,这有利于保护更多真正需要融资支持的创新型企业。“未来,中国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投入产出周期比较长、试错成本相对更高的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部分已上市企业正向内地及香港市场回流,国内各类资本应尽早做好承接准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