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政策护航 国企加速“驶向”科创板

刘丽靓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航天软件、航天南湖登陆科创板,截至目前,今年成功登陆科创板的国企已达6户。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获悉,支持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将加快出台,特别是在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薪酬制度等方面有望出台新举措。此外,作为“国字头”科创板后备军的“科改企业”迎来大力度扩围。业内人士认为,在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企将加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力度,加快科创板上市步伐。

  科创板国企队伍日益壮大

  5月18日,航天南湖登陆科创板,拿下航天科工系在科创板的“首个IPO”,也成为湖北省今年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5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航天软件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控股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首家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科创板国企队伍日益壮大。

  据知本咨询公司统计,截至目前,今年科创板上市的国有企业已达6户,包括九州一轨、颀中科技、晶合集成、中船特气等。另据上交所数据,科创板设立以来,已支持47家央企国企上市融资,合计首发募集资金达1165亿元。

  与此同时,更多国企正向着科创板,进发!

  上海核工院党委书记叶元伟近日表示,公司瞄准2023年科创板上市目标,募资11亿元实现增资扩股,引进中国诚通、特变电工等战略投资方。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近期透露,力神动力电池板块已完成近60亿元A轮融资,正进行B轮融资,拟于2025年实现A股IPO,初步计划赴科创板上市。

  中国联通本月早些时候在港交所公告,旗下智网科技拟发行新股并于科创板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搭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快车”,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正加快“驶向”科创板。国投集团数据显示,目前国投基金投资的116个项目在科创板上市,约占科创板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

  业内专家指出,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国企聚焦行业核心技术、价值链高端、关键元器件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力科创板上市,在资本市场形成专业化上市公司集群,是央企提升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有力推手。可以预见,未来国企将为中国资本市场贡献更多高质量的上市公司。

  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央企科创类企业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国资委密集部署央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5月24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会议强调,积极研究出台支持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尽快形成体系化布局;5月13日,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到驻沪中央企业调研时强调,国资委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考核、投融资、选用人、模式创新等政策措施,打好组合拳,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价值创造的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集群;5月11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指出,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

  今年初,国资委明确提出,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另一方面,“国字头”科创板后备军大力扩围。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近日在“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上表示,近期国资委对“科改企业”进行了大力度的扩围调整,从439户扩充至672户。

  国资央企赴科创板上市,正在演绎“双向奔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提出,进一步加强央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龙头牵引作用,更好利用资本市场以及科创板功能。

  “近年来,在科创板上市的国有企业中科改企业占比不断上升,一揽子支持政策的出台及‘科改企业’的扩围有助于科改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上的国企加快发展、加速提质,有利于更快满足科创板上市条件。”知本咨询公司国企产权研究院院长常砚军说。

  增强价值创造 促进价值重估

  专家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创新型国企有望在价值创造环节发力,从而助推估值重塑。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政策大力支持将有利于国资央企加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力度,加快在科创板上市的步伐,加速市场化经营,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国资央企将承担引领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其在战略新兴产业链中的优势将提升。”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方奕认为,国资央企未来在现代化产业链建设中的任务主要包括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链布局力度、推进战略重组与专业化整合、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等。下阶段,“链长”央企在战略新兴产业链中的主导优势将更明显,旗下上市公司与产业链相关企业更有望受益。

  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表示,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国资央企参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这契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以创新发展促进企业内生增长,将有利于市场价值的实现和认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