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千万工程”调研行|一片绿色生发百变业态——“千万工程”引领浙江乡村绿色产业勃发

新华社

  新华社杭州6月15日电 题:一片绿色生发百变业态——“千万工程”引领浙江乡村绿色产业勃发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方问禹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广袤乡村逐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化通道,绿色已经成为浙江乡村的鲜明发展底色。

  在浙江各地乡村,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创新发展,各类乡村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在衢州市常山县芳村镇园区新村片区,曾经破败的常山轴承厂老厂房如今成为了芳村未来乡村的文化集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在一台传统的“木龙榨”前,一名师傅正用一块大石头用力撞击扦头,同时喊着号子。随着一次次撞击,一股股透明的山茶油从龙榨口慢慢渗出,屋内飘满了山茶油的清香。

  2018年,当地村民黄志旺怀揣着复兴山茶油木榨古法工艺的梦想,将老厂房翻建一新,创办起“芳油中心”古法木榨油坊,不仅深受游客喜爱,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老油坊”也成了村民口中的“共富工坊”。

  “企业有效益,村民有收益,这就是我理解的‘共富工坊’。”黄志旺介绍,仅2022年,古法木榨油坊吸引研学团队15批次1500余人体验,累计销售油茶8万余斤,销售额520余万元;带动周边近200名村民就业,覆盖50余名低收入农户,促进人均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作为浙江省油茶重点产区,常山油茶种植面积达28万亩。近年来,常山持续丰富“油茶+”旅游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开拓群众增收途径。据统计,2022年常山县“油+游”收入超3亿元,带动约5万名本地农民增收。

  这是浙江通过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引领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各地乡村生态空间、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不断得到重塑,生态环境日益成为资源要素,山水“颜值”加快转变为经济“价值”。

  近日,在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山峰村的农业精品生态园内,农技人才与农户们正忙碌着给立体栽培的西瓜、黄瓜、小番茄等果蔬掐尖、疏蔓,田间地头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山峰村曾经是当地的一个经济薄弱村,乡村环境杂乱、产业基础薄弱。这几年,山峰村以农村“三大革命”为抓手,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还通过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打造农业精品生态园,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

  “采用数字化精准施肥种植和育苗,我还是第一次见,没想到西瓜和番茄还可以长在空中!”来山峰村参观学习的邻村种植大户方国生说,“我们村目前农业仍是零散型小农为主,大家对于种植水平的提升需求非常迫切,也想学习新技术,与时俱进。”

  自从2020年村里引入专业农业公司以来,山峰村党总支书记刘国民和村民们从早到晚跟着专业农技人才,学习从穴盘基质种苗繁育到无土立体栽培等新技术。“从番茄藤蔓绑蔓到数字化温度监测,每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学习、仔细种植。”

  刘国民说,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高科技种植的转变也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山峰村从一个过去的无名村落,正向山水美、村民富、产业丰的发展方向阔步迈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