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过数十年发展,印度渐成经济强国,其中产阶层人数也日趋壮大。相关机构预测,未来印度中产阶层人口数量或达3亿至4亿之巨。
但《经济学人》认为,被市场人士及咨询机构广泛渲染的印度中产阶层其实几乎不存在。那些针对中产阶层的商品,其消费者微乎其微,印度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的人口不过800万人,只占印度总人口的1%,大致相当于香港的总人口及平均收入。另有9%的居民收入相当于中欧水平,财富处于全球中等水平。而占印度人口约四成的居民,其生活水平与其南亚穷邻居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不相上下。更有约5亿人口的生活水平与非洲最穷国看齐。
更为糟糕的是,印度中产阶层的发展机会正被增长的不平等所扼杀。来自托马斯·皮凯迪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1980年至2014年间印度经济增长所产生的额外收入,有近三分之一被仅占印度总人口1%的顶层所占有,其收入较比1980年增长了十倍多,而中间人口的收入增长不到两倍,与之相较,同类型国家中产阶层收入同比增长通常比印度要多得多;又鉴于印度教育体制不利,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偏低,从而造成数以百万计成年人只能充当报酬低的苦力,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受雇于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承载了印度超过九成的就业人口,但它们很少像中国企业那样最终成长为世界工厂级企业,并为中产阶层提供层出不穷的工作岗位,印度之所以难以复制中国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印度的官僚主义盛行,令中小企业很难发展成为生产效率高的世界工厂。
尽管印度监管机构也在努力改进政策,旨在提高效率,但往往事与愿违。比如2016年政府一度出台废止旧有货币的政策,虽目标直指占比极少的顶层,但政策执行中也误伤了大多数人。回顾邻国中国当初走向经济繁荣的主要路径,主要是通过制造业推动就业和收入增长,而今印度即使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也难以再复制此道,因为自动化生产的蓬勃发展正在收窄制造业的就业机会。
基于此,看好印度市场中产阶层需求的各大企业更需要理性思考,认清印度市场的真实情况,如果一味寄希望于印度人会像其他地区中产阶层那样沉湎于汽车、海外度假,也许这些企业最终得到的便是几十年的挫败。现实情况是,目前仅有3%的印度人乘坐过飞机,平均每45人拥有一辆汽车,号称“中产”的几近3亿人日均收入不过3美元。
总之,印度虽是个大市场,但商机相对少得多。这些年来,经过几番努力,印度的消费者阶层并未真正兴起,希望通过占领印度中产阶层市场而使企业实现井喷式发展的梦想尚属幻想,在印度市场拓展的各企业必须十分努力,才可能使增长潜力变成实实在在的利润。(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