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数据开启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新模式

李侠金融时报

   “一年间,大数据为没有抵押和担保的中小微企业解决纯信用贷款21亿元;为银行跟踪监测中小微企业贷后资金总额达100亿元,未发生一笔不良……”这是8月15日,在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投资协会新兴产业中心举办的“大数据信用融资实践报告暨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周年媒体座谈会”上,由我国第一家大数据信用信息服务机构——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披露的一组数据。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国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有约5000万家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息缺失导致的融资难题亟待解决。在业内专家看来,破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必须创新信用评价模式。

   “信息和信用缺失是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投资协会新兴产业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涛认为,大数据信用的出现,将成为化解这一问题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

   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了大数据信用服务理念,强调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第一次将大数据纳入国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中,极大地促进了大数据在金融信用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一年间,大数据信用从幕后走向台前,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了引人瞩目的作用。而金电联行是中国大数据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先行者,拥有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信用技术体系和云数据挖掘、云信用计算和云结构服务三大核心技术,通过大数据客观反映、评价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为银行发放“纯信用贷款”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纯信用贷款’虽然不看‘财报’,但要看‘市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董事长兼总裁范晓忻表示,大数据信用融资不依赖传统的财报信用评价思维,而是通过对企业的“大数据”,即生产、流通、销售中产生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创建出一个大批量、高效能、全风控、低成本的信用评价模式,通过计算机核算出企业的信用额度,让银行能够放心地提供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有效地化解了中小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没有信用积累和抵押、担保资源,难以进行信用评价的问题,不仅可以开展成批量的企业信用评价,而且还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的门槛,使其获得真正的信用贷款。

   座谈会上,范晓忻介绍了一年来金电联行开展的产业链、商业圈和企业群的中小微企业大数据信用融资的实践活动,从利用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新工具创新金融模式,以中小微企业经营的“软信息”解决融资缺信息、缺信用问题等10个方面,展现了大数据信用在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优势,展现了大数据技术在改变经济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大数据信用能够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它突破了从财报、抵押资产和担保信息评价企业信用的传统思维,而是从企业经营的明细数据中挖掘信用,从企业的行为模式中计算信用,打开人们认识信用的新天地,从而彻底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缺信息、缺信用的问题。”范晓忻表示。

   记者了解到,金电联行的大数据信用模式得到了众多商业银行的认可,合作的银行包括中国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近10家;业务覆盖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山东、河北、江苏、安徽、重庆等十几个地区,实现了银行、企业、大数据信用三赢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鲁阳认为,这一创新模式成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工具,并在完善金融体系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晓忻表示,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联保、互保既是融资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也存在较大的危机。一旦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就会造成一批企业陷入担保圈风险。而大数据提供的纯信用贷款则可以使企业的金融风险几乎为零。

   中国投资协会新兴产业中心副主任王涛也高度评价了大数据信用在产业投融资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